ID: 21693817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

日期:2025-04-2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3次 大小:47566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 《课外古诗词诵读》是统编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内容。包括《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四首绝句。与第一单元“四时之景”主题下的《古代诗歌四首》相比,这四首诗都是唐代诗歌,形式短小,题材丰富,或即景抒情,或行军感怀,或征人思乡。 四首绝句中,有三首七言,有一首五言。七言相对于五言,信息量增大,表意更丰富。以《峨眉山月歌》为例,如果前两句变为“山月半轮秋,影入江水流”,似乎很精炼,但缺失了地名,作者远行时对故乡的眷恋情感就弱化了,后文的地名也缺少贯通一气的呼应。绝句的特点是前后两句的“宛转变化”,《峨眉山月歌》前两句写月下景,后两句写诗人的行中意;《江南逢李龟年》前两句对仗,叙述往事,后两句写景中感慨当今;《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前两句用联想写个人,后两句用想象思家国;《夜上受降城闻笛》前两句以视觉写边塞之景,后两句以听觉抒征人之情。形式的异同,在朗读中感受比较,不求全面,促进背诵熟记为要。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诗句意思。 3、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同学们,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古诗词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课堂上的诗词,让我们领略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而今天的课外古诗词诵读课,将带我们走进更广阔的诗词天地,去探寻那些未被熟知的珍宝。让我们一同开启这美妙的诗词之旅吧! 古代有许多文人墨客喜欢月亮、吟咏月亮,唐代诗人李白就是其中的一位,我们学过他的《静夜思》《古朗月行》,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描绘月夜美景的诗———《峨眉山月歌》,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诗,感受李白笔下的峨眉山月之美。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峨眉山月歌》。 2、一起回顾过去我们是如何学习诗词的? 明确: 识诗人。 明诗意。 赏诗句。 悟诗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李白诗歌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夸张,并惯于采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品: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生平经历: 1岁 出生于富商人家 10岁 攻读诸子百家(少年天才) 15岁 隐居大明寺学书习见剑,好神仙纵横之术 24岁 去蜀远游 27岁 在安陆被许梓芝员外相中,入赘许门 29岁 多次请求裴长史举荐,终为所拒。(自暴自弃,开荒种田) 31岁 穷困潦倒与长安 42岁 因解金龟换酒为乐,复推荐于朝廷,得玄宗优遇命为翰林院供奉(完美逆转) 43岁 厌烦官场龌龊,玄宗对李白渐疏远(纵酒失宠) 44岁 自知不为朝廷所用,上书离长安而去二区 56岁 安禄山反,玄宗逃亡。李白携妻南奔避难。(流放夜郎) 62岁 或饮酒而亡,或因病去世。 峨眉山,在今四川省峨眉山市,是蜀中大山,常被当作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李白二十几岁时离开故乡,四处游历,从长江下游到中原和华北地区都有他的足迹。这一次漫游使他开阔了眼界,丰富了阅历,这个时期他的艺术创作日臻成熟。这首诗即李白初次离开蜀地时的作品。 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 (1)律诗,每首八句。 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 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 (2)绝句,每首四句。 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 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 朗读诗歌 注意读音和节奏 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