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714095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语文上册4《天净沙秋思》课件(共20张PPT)

日期:2025-05-2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0次 大小:11274038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语文,统编,初中,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
  • cover
(课件网) ———天净沙·秋思 天涯尽头,游子心肠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曲牌名 题目 体裁:散曲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吟咏,熟读成诵,并背诵《天净沙·秋思》。 2、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资料库 文学常识———元曲 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它是配乐歌唱的诗。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 散套 小令 资料库 文学常识———元曲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资料库 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 关汉卿 白朴 郑光祖 资料库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并写有小令、散套二百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为“秋思之祖”。 作者介绍 资料库 背景介绍 马致远仕途不如意,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不久即跳出宦海,长期漂泊,足迹所到之处,总有与自己心上人聚散依依的哀婉,而这种哀婉又与他对国家的哀伤连接在一起。作者倾注笔端,用心苦吟,写出许多“叹世”之作。《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令人荡气回肠的凄婉的曲子。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诲人不倦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引动了游子的相思,也表现了漂泊的诗人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渴望。 枯”、“老”、“昏” ,一股萧瑟肃杀之气油然升起 断肠”二字为诗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 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内心彷徨无助的悲伤。 诲人不倦 【诗意】 在黄昏之际,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阵阵哀鸣。小桥下面的流水潺潺汩汩,桥边上的庄户人家炊烟袅袅,道路上一匹消瘦的马匹在迎着西风艰难前行。夕阳渐渐西下,在凄凉寒冷的夜里,只有倍感孤寂的游人浪迹天涯。 【中心思想】 表达了漂泊在外的异乡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孤寂悲凉的心情。 诲人不倦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没了生命 风烛残年 荒凉 体弱无力 思乡之情 指点迷津 写作特点 言简意丰 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九种景物:藤、树、鸦、桥 、水、家、道 、风、马,一字一景,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指点迷津 写作特点 动静结合 动态的流水与静态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索中的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它们涂上一抹金黄;“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字里行间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突出游子情怀。 情景交融 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作者运用寄情于物的写法,把天涯沦落人的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