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块构造学说》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2.通过录像、投影、模型等多种媒体组合教学,培养学生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应用板块学说解释山脉、岛弧、海沟成因的能力。 3.通过学习人类认识地壳运动的三部曲,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人类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 全球构造理论的发展过程,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海底扩张过程。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 教学媒体 录像片:海底扩张过程、板块运动过程,投影 出卷网片:大陆漂移证据的复合片、太平洋洋底地层年龄分布图、海底扩张旋转片、六大板块空白图、练习题,教学挂图:两半球图、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模型:地球仪、吹塑纸、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模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地壳是运动的,现在 出卷网的地表状况只是地球漫长历史中短暂的一瞬。很久以来,许多科学家对地壳为何运动,如何运动,运动的力量从何而来等提出了许多观点,建立了许多理论体系。直到本世纪初,年青的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一个全新的学说,打破了当时固定论占统治地位的局面,拉开了全球构造理论的序幕。 【板书】 板块构造学说 在1910年的一天,魏格纳正卧病在床,他望着墙上的地图(停顿,指两半球图),突然眼睛一亮,他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在黑板上用吹塑纸演示,将大西洋两岸的南美洲与非洲轮廓拼合在一起。 魏格纳联想已有的知识,提出大胆的猜想,是否其它大陆也能拼合在一起呢?从此,他开始收集大量证据,请看投影片1。 【出示投影片1】 鸵鸟、肺鱼、舌羊齿化石等古生物分布,大西洋两岸古地质构造连续性,赤道有冰川遗迹、南极有巨大煤层等古气候的复合片。 【启发讲解】 1912年,魏格纳提出了他 出卷网的学说。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47页,读最后一段,并观察第148页的插图,思考:这个学说的名称是什么?它的主要论点是什么? 学生读课文,回答。 这个学说是大陆漂移学说,主 出卷网要论点是在二三亿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块联合古陆,它的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后来在天体引潮力与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下,这片古陆开始分离,逐渐形成现在的海陆分布状况。 【板书】 一、大陆漂移学说 【启发提问】 漂移发生在哪两层之间?魏格纳用了什么形象的比喻?你认为这个学说存在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 正如同学们所说,动力问题是本学说的致命 出卷网弱点。这个学说一经提出,立刻引起轩然大波,但是魏格纳顶住巨大的压力,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断的求证。1930年,当他第四次去格陵兰寻找证据时,不幸去世,那一天是他50岁的生日。随之,大陆漂移学说销声匿迹了。但他留给我们很多启发:科学发现并不神秘,首先要有知识的储备,其二还要善于观察思考与联想,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坚持不断的去求证。 【承转】 随着科技进步,人们对地球科学的研究不断深入,收集了大量有关海底岩石年龄的资料,据此,形成了另一构造理论。 【出示投影片2】 太平洋洋底地层年龄(彩色)分布图(参考教材第149页图)。 【启发提问】 各种颜色分别表示的年龄范围是多少? 学生读图回答。 【演示提问】 找到地球仪上太平洋颜色最浅部分,其地形名称是什么? 海岭,又叫大洋中脊,但它不一定在大洋中部。 【启发提问】 太平洋洋底岩石年龄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 海岭岩石年龄最轻,向两侧逐渐变老,但最老不超过2亿年;以海岭为中心岩石年龄对称分布。 【启发思考】 这种分布规律可能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大胆的猜想和发言。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回答,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并鼓励和引导同学深入思考。 刚才大家的猜想都很好,下面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