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学业诊断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上午8:00一10:30) 说明:本试卷为闭卷笔答,答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题号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注:将选择题的答案依题号填到下面答题栏内。 题号 2 3 6 7 10 11 12 15 20 选 项 得分 评卷人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 议,将“北京中轴线一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 形成今天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15个遗产构成要素为:钟鼓楼、万宁桥、景山、 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 碑、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正阳门、南段道路遗存、天坛、先农坛、永定门。 “北京中轴线”由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 公共建筑以及居中道路遗存等五大类遗存共同组成,其选址、格局、城市形态和设计体现了 《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理想都城范式,展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传统,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发 展演变,是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 (摘编自施雨岑、王鹏、徐壮《“北京中轴线一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申遗成功》) 材料二 中轴线上大部分建筑的前身都可以追溯到明代,清代在继承明北京城的基础上虽略有改 建,但整体依然承袭历史。近代后,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中轴线上的建筑几乎都丧失了原本 的功能,坛庙辟为公园不再是祭祀仪礼场所,紫禁城被开放成为博物馆,钟鼓楼也不再进行报 时工作…旧的功能被新功能取代,在不断适应着新的时代与社会。除了文化遗存,元大都 的水系规划也一直被明清沿用,并且保存至今,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一环。 高三语文第1页(共12页) 一根中轴线记录了三朝的历史,留下了三朝的遗迹。若千个历史拐,点在这条中轴之上发 生,自元代开始,各个朝代最具代表性的物质遗存也都集中于此。中轴线的空间距离也由元 大都时的不足4千米,到今天的7.8千米。在新的城市规划中,中轴线北延至燕山山脉,南延 至北京大兴机场,从古城中心向新城两端生长,象征着从过去向未来的更迭与延续。 梁思成先生在《北京一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一文中这样描述北京中轴线:“大略地说, 凸字形的北京,北半是内城,南半是外城,故宫为内城核心,也是全城的布局重心。全城就是 围绕这中心而部署的…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毫无疑问,北京 中轴线已经逐渐成为北京的新标志。王世仁先生在2000年提出保护中轴线和复建永定门。 为了完善北京中轴线的南起,点,2004年永定门复建工程开始,2012年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中 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7年北京市政府全面开启了北京中轴线的申遗工作。北京中 轴线建设历程最长、规划理念根植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空间延伸与现代城市相融共生,具有匠 心独运的空间艺术特色,这是西方城市中轴线所不可比拟的。 (摘编自马全宝、李宇嘉《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变迁与空间特征》) 材料三 中新社记者:北京中轴线作为世界遗产,在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中发挥了怎样独特的作用?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团队负责人吕舟:北京中轴线作 为最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是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促使 我们认知自己的历史、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遗产。 世界遗产所展现的人类文明多样性,既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人类历史上的文明互鉴,也 构成了今天文明间相互尊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