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726229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日期:2024-11-1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9次 大小:485157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黑龙江省,语文,答案,图片,试题,考试
  • cover
牡丹江二中2024一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学年期中考试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问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战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刘解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认为好的说辞或纵或擒,要看情势的需要。他还说,“凡说之 枢要,必使时利而义贞”“披肝胆以献主,飞文敏以济辞”,即认为说辞的关键,要对当时有利,意 义正确,忠于为君,敏于成事。这些话,对烛之武劝秦穆公退兵,完全是切合的。 烛之武说秦穆公。先退一步,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肯定秦晋固城一定胜利。然后 反过来说,用了四层转折。一层是郑亡以后,秦国得不到郑国,对秦国无利,所谓“越国以部远, 君知其难也”。二层是灭亡了郑国有利于晋国,即“亡郑以陪尔”。三层是加强了晋国就削弱了 秦国,即“邻之厚,君之薄也”。这三转就说明了灭亡郑国对秦国的不利。四层是放过郑国,对秦 国有利,即“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些是就当前的情势说的,用的是一 纵一擒,一放一收。说到这里好像话巴说完了,但烛之武还要进一步说。因为以上讲的灭亡郑 国以后,对秦国无利而有害,都是推测,推测的话还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得举出事实来做证,证 明这种推测是正确的。 烛之武再引过去的事实做证。说秦移公曾经帮助晋惠公,送他回国即位。晋惠公愿把焦、 瑕两邑送给秦穆公作酬报,可是他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绝秦国,说明晋君是背思 的。从而证明秦军帮晋军灭亡郑国以后,晋国也会背思抛弃秦国,使秦国不利。因此再作进一 步推论,晋国占领了郑国,又会向西侵占秦国。说到此,才算把秦移公说服了。这就是刘鳃说的 “言资悦怪”“动言中务,顺情入机”。 (摘编自周振甫《(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高三期中·语文第1页(共8页)】 10045C 回流回 CS出卷网 可 3亿人都在用的扫猫APP 材料二: 对于军事斗争来说,光是雄辩的口才并不够,大凡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要想凭外交口才得 到是不现实的,主要还是凭实力。然而,郑国没有相当的实力。烛之武面临的艰巨任务是:缺乏 实力的后盾,要在谈判中以口才战胜实力。 谈判实际上就是辩论。对立的双方利害关系相反,没有共同语言,必须有一个双方认可的 前提,才能把辦论转化为对话。烛之武必须找到一个秦移公认可的前提。他的杰出在于,抓住 了一个关键词“益”,回避了眼前郑国和秦国利害关系相反的难点,以于对方有益作为前提。这 就把论题转移了:第一,不是对秦国和郑国有没有益,而是对秦国和晋国有没有益;第二,不是眼 下对秦国有没有益,而是未来对秦国有没有益。 为了回避与秦对抗,烛之武坦然放低姿态:逃一万步说,“郑既知亡矣”,郑亡如果真对秦国 有益(“有益于君”),那就听便。但是,他反过来指出,郑亡实际上并不有益于秦,相反有害于秦。 有益转化为无益,条件有二。第一,灭了郑国,郑国成了秦国遥远的边地,可当中隔著晋国,套国 鞭长莫及,要向晋国借道,管理却受制于晋,对秦国有什么益处呢?第二,郑国灭亡,实际上是增 加了晋国的疆土,对于晋国有益,那就意味着对秦国是无益的(“邻之厚,君之薄也”)。这是从反 面讲。从正面讲,如果不灭亡郑国,把郑国作为东方大道上的朋友(“东道主”),秦国有什么外交 使节,郑国可以提供食宿的方便,这对秦国有什么害处呢? 说到这里,从逻辑上来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