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课件 专注教学课件制作 课题 梅岭三章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文原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今年调整为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这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组诗,写于1936年冬,陈毅在梅山被困之时。作者用革命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自己献身革命的崇高精神和对革命必胜、革命主义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意象的内涵及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作用。3.分析三首诗各自的侧重点和相互关系。体会作者的豪壮革命情怀。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三首诗,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炽烈的情感和豪壮的情怀。 教学难点 理品味诗句的艺术感染力,体会全诗的意蕴内涵。 新课导入———观线索,辨诗人 线索一 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 线索二 他是开国十大元帅之一; 线索三 他没有参与红军长征。 出示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意象的内涵及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3.分析三首诗各自的侧重点和相互关系。体会作者的豪壮革命情怀。 知人论世,看作者 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有“一代儒将”“元帅诗人”的美誉。诗作以《梅岭三章》《孟良崮战役》《青松》《红梅》等流传最广。 任务一: 自读诗歌,初体验 自由朗读诗歌,勾画生字词。 旌旗(jīng) 阎罗(yán) 烽烟(fēng) 捷报(jié) 血雨腥风( xīng )应有涯(yīng )(yá) 取义成仁(rén) 丛莽(mǎng) 当纸钱( dàng) 即(jí)为(wéi)家 谈一谈你对诗歌的理解。 这是一组_____的诗。 温馨提示:关注作者、体裁、形式等特点。 预设: 这是一组三首诗组成的诗。 这是一组由陈毅元帅的危难之时写下的诗。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的诗。 这是一组有小序的诗。 ······ 解题 《梅岭三章》中的“章”字,原意是乐曲告一段落。三章,就是三首,并且相互关联构成一个整体。因此这三首诗形式上可以独立成篇,内容上却是一个整体,每首诗各有侧重。 解读小序 明确小序的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说明写作时代背景,是“绝命诗”。 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背景资料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毅因身负重伤,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1935年春,他在敌人重兵围攻下,率部突围到江西、广东两省交界的油山和梅山(梅岭山脉的两座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后来突围到江西、广东交界的梅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936年冬,由于叛徒告密,敌军得知这里有一个“大人物”,就派重兵围山、搜山和放火烧山。陈毅在几十天里,隐藏在山林草丛之中,大腿上的枪伤发了炎,又化了脓,还发着高烧,又没有医药,只好用刀子把伤口拉开,挤出脓血,然后用盐水洗一洗。他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不是被敌人搜出杀头,就是因伤病折磨而死。在敌人围追堵截的危难时刻,深陷困境的陈毅写下了豪气冲天的《梅岭三章》。 这位后来成为新中国外交部部长的红军将领能够生存下来,无论在革命者的意志上,还是在人类生存的极限上,都是一个奇迹。 ———王树增《长征》 任务二: 朗读诗歌,品意象 1.齐读。注意节奏,读好韵脚。 朗读指导: 四三停顿,平长仄短,韵脚读音拖长。 第一章押uo韵,音调高亢开阔。第二章押an韵,音调高平昂扬。第三章押a韵,音调沉稳坚定。 2.学生指名读,学生互相点评 3.诵读接龙,每位学生读2句。 4.小组讨论。结合课下注释和课后阅读提示,理解全诗,找出诗歌意象。 绝境中的所思所想,更能看出一个人的心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