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743990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同步课件(22张)

日期:2024-11-2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6次 大小:1591139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7课,挽救,民族,危亡,斗争,同步
  • cover
(课件网) 李端棻(1833年—1907年), 贵州省贵阳市人,清朝改革家、教育家, 京师大学堂的首倡者、戊戌变法幕后推手、慧眼识珠提拔梁启超,被誉为中国近代教育之父。 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7月3日,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是戊戌变法的改革措施中唯一保留下来的成果,京师大学堂也是现在北京大学的前身。 统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五单元 课程标准: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了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自从和日本打了一个败仗下来,国内有心人,真像睡梦中着了一个霹雳,因想到,堂堂中国为什么衰败到这田地,都为的是政制不良……”梁启超的说明不一定十分全面,但肯定近代中国人在认识世界的思想转变中,甲午战争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却是千真万确的。因此,对于中国说来,甲午战争失败产生了双重效应:一方面,是使中国社会进一步沉沦,更深地滑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苦难深渊;另一方面,是极大地刺激了中国人民,使他们决心奋起,挽救祖国于危亡,为中国与世界列强并雄而奋斗到底。 ———戚其章《晚清史治要》 中国人的历史主题从自强转向了救亡。 一、戊戌维新运动 1、序幕的拉开 康有为和《孔子改制考》 《新学伪经考》 《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1891—1895年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期间完成的著作,阐明东汉以来独尊为儒学正宗的古文经,不过是刘歆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新学”,湮没了孔子学说的“微言大义”。这些著作将孔子树为改革家,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为变法维新奠定了理论依据,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中外历史纲要 上》 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一、戊戌维新运动 1、序幕的拉开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相迫,非可阏制。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呜呼,则非吾之所敢言矣! ———梁启超《变法通议》 梁启超 严复的天演论 自然界的生物不是万古不变,而是不断进化的;进化的原因在于“物竞天择”,“物竞”就是生存竞争,“天择”就是自然选择;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人类,不过人类文明愈发展,适于生存的人们就愈是那些伦理上最优秀的人。 一、戊戌维新运动 1、序幕的拉开 1895年4月,康有为等一千三百多名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联名向光绪皇帝上“万言书”,要求拒签中日和约、迁都抗战、变法维新。举人入京应试习称“公车”,史称“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60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一、戊戌维新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