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744668

7《风景谈》《秦腔》任务式联读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05-1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3次 大小:3907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风景谈,秦腔,任务,式联,教案,统编
  • cover
品黄土地风景,感生命之热情 ———《风景谈》《秦腔》联读 教学目标 1.聚焦描写对象,能感受并归纳出两篇文章选材和构思上的特性。 2.能品鉴并比较出两篇文章抒情方法、语言表达上的异同。 3.借助情境任务,体悟并交流两篇文章传达出的崇高精神与生命热情。 教学重点 1.聚焦描写对象,能感受并归纳出两篇文章的选材、构思及思想内涵。 2.能品鉴比较出两篇文章抒情方法、语言表达上的异同。 教学难点 借助情境任务,体悟两篇文章传达出的崇高精神与生命热情。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点拨归纳法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思考两篇文章在内容上有何关联? 2.查阅资料,了解茅盾和贾平凹两位作家生平及该文的创作背景。 一、课堂导入 1.情境任务 学校将举办以“跟着书本去旅行”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节活动,我们班准备走进文学画廊中的黄土黄土地,以《风景谈》《秦腔》两篇文章为依托,捕捉文学中的独特风景,探寻风景中的文学意蕴,品味作品中的艺术笔法。下面让我们一起开启此次文学审美之旅吧! 2. 明确学习目标。 二、课堂活动 任务一:入文赏景,捕捉文学中的独特风景 活动1:初读感知,概括画面 《风景谈》《秦腔》两篇文章都以西北黄土高原为写作题材,它们分别描绘了哪些事物?请以短语或短句的形式进行概括。 (1)学生以批注形式概括 (2)小组交流后择优展示 【示例】 (1)《风景谈》主要描绘了六幅画面,可概括为: A:大漠驼铃、月夜归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茶社、北国晨号; B:大漠古道驼铃脆、披霞戴月荷锄回、日落西山咏而归、握卷不觉雨纷飞、桃花芳园叙乐事、荷枪执号迎朝晖。 (2)《秦腔》主要描绘了秦腔场面,可概括为: A:排秦腔、盼秦腔、演秦腔、观秦腔、评秦腔; B:戏班排演、秦腔表演、秦人观演、演出轶事; C:热情排戏、共情盼戏、痴情看戏、迷情评戏。 活动2:捕捉风景,交流感受 《风景谈》《秦腔》两篇文章描绘的画面或场景,你觉得美吗?为什么? 点拨:《风景谈》《秦腔》两篇文章描绘对象不是常规意义上的优美、唯美的事物,有其独特美感。《风景谈》中的“风景”既指自然风光,也包括人的活动。作者笔下的风景是容纳了自然风景的“社会生活风景”。《秦腔》不是孤立地写戏曲,而是突出秦腔与秦人的血肉联系。作者笔下的秦腔是饱含了劳作民众喜怒哀乐的家乡交响乐。 (1)利用平板投票选出两篇文章之“我最喜爱的画面”,并简要概括美在何处。 (2)生成投票结果,呈现出得票前四名的画面。 【预设】 《风景谈》: 沙漠驼铃———庄严妩媚 月夜归耕———粗朴愉悦 延河夕照———雄壮爽朗 石洞雨景———怡然充实 桃林茶社———温雅可爱 北国晨号———严肃刚性 《秦腔》: 排秦———排演艰辛,观众热情 盼秦———场面热闹,秦人豪爽 演秦———技艺绝妙,摄人魂魄 观秦———观众痴迷,悲喜相生 小结:《风景谈》《秦腔》两篇文章为我们描绘了独特的文学风景,我们感知到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的庄严厚重、雄浑阔大,更感受到黄土地人民的崇高精神与生命热情。 任务二:入境悟情,探寻风景中的文学意蕴 《风景谈》《秦腔》两篇文章,茅盾称“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贾平凹评“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请同学们结合作家评论,研读文本,探寻风景之中的文学意蕴。 (1)小组合作:根据上一环节投票所选,全班自动分成四个小组,挖掘所选画面背后的文学意蕴。 (2)每组选出三人分别负责朗读对应语段、解析个中意蕴、交流小组感悟。 (3)以导游词的形式在全班分享推介。 【示例】 1.各位游客好!欢迎大家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参观学习,我们面前的这处桃林就是当年延安青年在工作学习之余,休息、畅谈、读书的地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