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劳作之歌,品生活之美 ———《芣苢》《插秧歌》联读 教学目标 1.通过品析诗句,感受劳动场景,体悟劳动过程。 2.理解并比较两首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 3.比较劳动场景,体会劳动之美。 教学重点 理解并比较两首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辛勤的劳动绽放了嫣然的花朵,结出了累累的硕果。“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人民幸福的根本,劳动是最美的,这是因为劳动不仅磨练了品格、丰富了生命、孕育着希望,同时劳动过程也充满了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和谐之美。 今天,让我们走进劳作之歌,体会这种美。 二、活动过程 任务一:吟诵诗歌,感受劳动场景 1.朗读。 芣 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2.文意疏通。 《芣苢》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采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插秧歌》 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斗笠是头盔,蓑衣是战甲,但雨水仍从头上入,直湿到肩胛。喊他停下来吃早餐好休息一会儿,那农夫低头弯腰,努力插秧,半天不回答。“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你把饭放这儿,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儿吧。” 3.谈谈对两个劳动场景的感受。 点拨:是否欢乐?是否辛劳?是否有趣?是否痛苦? 任务二:品析诗句,体悟劳动过程 活动1:《芣苢》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车前草的劳作过程,追根溯源,借助古体,描绘劳作场面。 1.从字源字义探究诗意 字 小篆 含义 纵观这六个字,展现了什么劳动场景 采 采摘 采摘芣苢 越采越快 越采越多 收获满满 (劳动过程) (劳动欢乐) 有 取得,获得 掇 拾取,摘取 捋 从茎上成把取下 袺 提起衣襟兜东西 襭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2.从章句关系体味劳动心情 运用重章叠句,回环往复,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资料佐证: 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方玉润《诗经原始》 活动2:《插秧歌》这首诗描绘了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从重点词语、艺术手法、语言风格等角度赏析诗歌,感受并描绘劳动场景。 1.重点词———动词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通过人物动作刻画出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富有画面感。 2.侧面描写:“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比喻,斗笠是头盔,蓑衣是战甲,营造了紧张的氛围。雨势之大,暗示天气的挑战,侧面烘托农人的辛苦,赞美其不怕困难、积极应对的精神。 3.对话描写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送饭人和插秧人的对话,农事之繁忙,农人之操心。 4.语言风格 语言质朴、口语化,浅显易懂、生动活泼。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徐中玉《唐宋诗》:“这首诗,通篇用口语、俗语连缀成句,用毫不卖弄甚至毫不修饰的白描手法,写出农家插秧的情景,那么浅显,那么真实,又是那么生动,那么形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