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赏山水美景,寻心灵突围 ———《赤壁赋》《登泰山记》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阅读两篇作品,赏析不同景物的特色,感受作品展现的独特的山水自然之美。 2.通过比较进一步分析两篇作品行文思路的不同,感受《赤壁赋》中的景、情、理的结合,揣摩《登泰山记》的情景关系。 3.比较古代文人在仕途失意之际面对山水不同的情感态度,获得人生启示。 教学重点 学习古代游记散文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写法,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不同体例散文的不同特点,比较古代文人在仕途失意之际面对山水不同的情感态度。 教学方法 点拨法,讲授法,主题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教学过程 前置任务: 1.通读两篇文章,对文中的文言知识点进行批注。 2.疏通两篇课文文意。 3.了解两篇散文的写作背景。 一、情境导入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孟浩然),游览胜迹,与自然接触,总能引发文人墨客的遐思,从而催生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苏轼的《前赤壁赋》和姚鼐的《登泰山记》就是其中的代表。今天我们就在文字中去登山临水,感受自然情怀,感受别样的趣味。 二、课堂活动 任务一:诵读文本感不同 自由诵读两篇课文,从语言、写景、情感等角度谈谈你对两篇课文的整体感受。 1.诵读《赤壁赋》,交流诵读感受。 点拨: (1)语———抑扬顿挫 (2)写景———空灵缥缈 (3)情感———乐悲豁达 2.诵读《登泰山记》,交流诵读感受。 点拨: (1)语———雅洁精准 (2)写景———雄浑壮丽 (3)情感———内敛自豪 任务二:梳理文脉品风景 1.填写基本信息 赤壁赋 登泰山记 何人 苏子与客 姚鼐与朱孝纯 何时 壬成之秋,七月既望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丁未 何故 44岁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过着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 乾隆三十九年秋《四库全书》初稿完成,42岁的姚鼐以自己“病赢、双亲高龄需奉养”为由致仕回乡,道经泰安 何地 黄州赤壁 泰安泰山 何景 赤壁水月 泰山大雪、日落、日出及人文景观 2.梳理文章结构 《赤壁赋》的外在形式是一篇游记。开头就交代时间(“壬戍之秋,七月既望”)、地点(“游于赤壁之下”)、人物(“苏子与客”)、事由(“泛舟”)。下面从出游到赏景、箫歌、怀古、伤今、议论、醉酒、天明,完全按照时间顺序一路写来。而且以“月出”起,以“东方之既白”(月落)收,在起结安排上也突出了时间因素。 但细究起来,在时间这一条外在线索之外,还有一条情感的内在脉络。作者此文并非以记游为主,而重在抒情议论。因此剖析此文的结构,更重要的是要把握人物的感情变化。这种变化,经历了“乐—悲—乐”的过程。如下: 《赤壁赋》文章结构 《登泰山记》文章结构 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同时穿插对泰山特点的记述和对所见景观的描绘。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为下文叙述登山路线和观日出作好了铺垫。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按游览顺序叙写。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给读者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先以日观峰为参照物写其周围的高山建筑群,再写返回途中所见道中石刻,表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时空交错。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这是作者游山之后对泰山的总体印象,给读者留下想像的余地。 图示如下: 对比小结: 《赤壁赋》“赋”介于韵文与散文间,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本文在形式上是“以文为赋”。内容上有描写、叙事,借人物对话来议论和抒情。 《登泰山记》记,一种文体。可叙事可写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