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燕歌行》写了这样一场边关战事:大漠深秋,钲鼓声声,旌旗逶迤,羽檄飞大漠,战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故城落日,寒夜巡更的刁斗,鲜血染红的白刃……气势雄浑悲壮,惊天动地。战士拼死力战,将军轻敌骄逸,对比鲜明,力透纸背。诗歌接着又写后方思妇断肠,征人回首,遍地动荡,绝域苍茫,呈现出宏阔视野,体现了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 教学目标 语言理解与运用:把握重点词义,读懂诗歌。 思维发展与提升:划分诗歌层次,描述战斗经过,感受战争画面。 审美发现与鉴赏:分析诗歌中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 文化传承与参与:剖析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及其现实批判意义。 教学重点 读懂诗歌,鉴赏并学习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结合背景,了解其现实批判意义。 战火纷飞里的赤子心 情境导入: 明末清初·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曾这样评价一首诗歌: “词浅意深,铺排中即为诽刺,此道自《三百篇》来,至唐而微,至宋而绝。” 任务一:走近诗歌,划分诗歌层次 1.明确字音。 摐(chuāng) 腓(féi) 旌旆(jīng pèi) 逶迤(wēi yí) 玉箸(zhù) 蓟北(jì) 2.了解诗题 ①“燕歌行”是乐府古题,也就是汉魏乐府钟一支曲调的名称,其词多写有关边地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 ②“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可能就是那一带的民歌曲调。 ③“歌行”是一种诗体,属“古诗”。句数及每句字数无定,音节格律也比较自由,易于叙事抒情,一般篇幅比较长。 3.读懂诗意,解释词语 4.聆听诗朗诵,概括押韵特点。 押韵特点:该诗共28句,每四句一韵,共换七韵,且用韵平仄相间,抑扬有节,具有音调之美。 5.学生朗读,并分析这首诗可以分为几层?每层各讲了什么内容? 诗歌内容 1-8句 写出征:戍边破敌,豪气干云。 9-16句 写战败:力尽关山,轻敌战败 17-24句 写征人思妇:征人怀乡,思妇断肠。 25-28句 写死斗:国需良将,兵要体恤。 主要内容 人:将帅、士卒、思妇 事:战争 景:塞外秋景 任务二:鉴赏诗句,解读诗歌内涵 解读序文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1.概括小序的内容,并分析作用。 内容:交代了时间、事件,写作的缘由。 作用:为整首诗歌提供了一个大的环境背景。 资料补充·走近诗人 边塞诗人--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 ,沧州渤海县(今河北省景县)。唐朝时期大臣、边塞诗人。永泰元年(765年),去世,时年六十二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著有《高常侍集》二十卷。 “雄浑悲壮”是高适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 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 资料补充·写作背景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开元二十年,信安王李祎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功夫研究。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开元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开元二十六年,幽州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