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368 1644 1840 明朝 清朝(前期) 辽宋夏金元 14世纪 19世纪 文艺复兴(14世纪———17世纪) 宗教改革(16世纪—17世纪) 启蒙运动(17世纪—18世纪) 新航路开辟(15世纪—16世纪) 资本主义萌芽(14、15世纪)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 工业革命(18世纪中—19世纪中后期) 近代科学革命(16世纪———17世纪) 世界潮流 早期殖民扩张(16世纪—18世纪) 中国走向 “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 导入新课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大明太祖高皇帝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教学重点:明朝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问题 教学难点: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课标要求 1.背景 元末农民战争形势图 2.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建立者、灭元朝时间、灭元朝标志)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一)明朝的建立 (二)宰相制度的废除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 ———明太祖·朱元璋 材料一: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马上、瞬间)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材料二:胡惟庸:明太祖时,为右丞相,在位期间,擅自决定官员的升降。而且呈给皇帝的奏章要经过他的审查,凡是对他不利的,一律不予上呈。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 (1)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丞相权重,会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导致社会动荡。 (2)直接原因:胡惟庸骄横擅权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380年,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二)宰相制度的废除 皇帝集君权和相权于一身 2.措施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课堂探究: 古代中国宰相制度的演变 朝代 措施 影响 秦朝 汉朝 隋唐 宋朝 明初 三公九卿制 宰相制度正式确立 “中朝” 重大调整 三省六部制 宰相制度的成熟 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 将相权一分为三 宰相制度的衰落 废丞相,权分六部 正式废除 演变趋势: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明太祖 明成祖 明宣宗 1、设立原因: 废宰相后,政务繁多,皇帝力不从心。 2、形成过程: 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选拔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内阁出现 】 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司礼监“批红”权。 明神宗 (二)内阁的设立 内阁的权力达到了顶峰。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内阁的工作流程 “正常情况下,一切内外奏章由文书房登录后交司礼监由掌印太监转呈皇帝。皇帝阅后再逆行送内阁票拟。票拟之后,再返行文书房、司礼监,再经掌印太监之手呈皇帝审定。果系妥当,则令秉笔太监照内阁票拟批行,否则,再下内阁重拟。” —《监阁共理与相权游离》 皇帝信任内阁时,内阁权力大,出现首辅专权(张居正) 皇帝信任宦官时,司礼监权力大,出现宦官专权(魏忠贤) 如何评价这一工作模式?(积极、消极)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内阁的设立 (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