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765603

纲要(上)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25张)【课件】(共25张PPT)

日期:2024-11-2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5次 大小:601664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5张,纲要,斗争,课件,危亡,民族
  • cover
(课件网)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程标准】 1.认识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义和团运动),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义和团运动、戊戌维新运动)。 社会原因:甲午战败,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经济阶级基础:(根本原因)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和维新思想的传播 一、戊戌维新运动 合作探究:康有为宣传变法思想有什么特点? 特点:将中国的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相结合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顽固派指责康有为: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 马克思说: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 主观: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 客观:儒家思想处于正统地位, 借用儒家思想可以减少变法阻力(策略) 移花接木 一、戊戌维新运动 1895年,康有为等领导 “公车上书” (理论宣传 政治实践) 2、开端 一、戊戌维新运动 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3.高潮:百日维新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2)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毋徒袭其皮毛,毋竞腾其口说,总期化无用为有用,以成通经济变之才。 ———摘自光绪帝诏书原文 3、高潮———百日维新 主要 内容 政治:准许官民上书言事,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经济: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 军事: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 文教:开办京师大学堂,兼习中西科; 废除八股文,开设经济特科等。 有利于具有维新思 想的人参与政权 打击了封建 官僚制度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于西 学的传播 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等主张 4.结果:慈禧戊戌政变,变法谢幕 (1)1989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 (2) 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3)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京师大学堂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戊戌六君子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变法 戊戌政变:封建宫廷政变 一、戊戌维新运动 改革之初,康有为们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是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但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结果许多改革措施都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客观原因:①守旧势力很强大; ②维新派缺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 ③把希望寄托于没有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1)政治: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爱国性) (2)思想: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启蒙性) 6.历史教训: 5、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3)经济: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进步性) 资产阶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