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774785

16《赤壁赋》《我与地坛》联读逐字稿(教学实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2-2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2次 大小:2766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必修,语文,高中,统编,教学,实录
  • cover
《赤壁赋》《我与地坛》联读 逐字稿(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 梳理两篇文章的情感脉络,理解作者的精神之困。(重点) 2. 比较写景文段,探究作者在与自然的对话中实现精神突围的方法。(重点、难点) 3.从古人面对精神困境的态度中,汲取精神力量,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的困境。 课堂实录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好,同学们好,请坐。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然中,而大自然也已经成为了人类的精神寄托。那我们本单元选取的 五篇散文,有对故都秋味的吟唱,有对荷塘月色的描摹,有我与地坛迁出的人生故事,有夜游赤壁的吊古伤今,还有登临东岳的畅想。那我们今天所要一起联读的课文,一个从黄州的清风明月中达到心灵的自适,另外一个从百年的自坛地坛中实现了自我的救赎。 我们今天一起再次走进苏轼和史铁生。那我们之前已经布置了学案作业,请一个小组为我们来展示一下,第一个任务就是梳理作者情感或者心态变化的脉络。哪个小组先来梳理一下赤壁赋,看大家展示的怎么样?哪个你们组完成的不错?来,好,你给大家拍照一下。 生:《赤壁赋》是我们学过的,我们可以看它一共是有三个部分。然后第一个部分就是苏轼在晚上跟那个客人在那个一开始在赤壁游玩的时候,他看到这个自然的景物,一上来他就对这个自然的景物感到十分的快乐。 师:是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情感? 生:从第二段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我们就可以看出他在一开始面对这个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时候,是非常快乐的一种感情。 师:嗯,很好。 生:但是到了后来大家听到这个客人的这个笛子声,嗯,从这个笛声中我们可以听出非常的消极,表达了从箫声中可以看出悲伤,所以说这时候苏子就“愀然”了,他的面色一变,然后就感觉从这个箫声中透露出了一股悲凉。 师:哪个字,还有哪一句话体现了悲? 生:是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还有最后托遗响于悲风。从第二段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苏轼的心情就从一开始的快乐讲到了悲伤。第三段最后一段就由苏轼跟客人之间的一个说理,通过这个水跟月,通过水跟月变与不变的这个对比,转化了心情,然后他想通了,就说客喜而笑,就最后两人就变得就是意念豁达。开心了起来。 师:嗯,好。我想请问就是,清风明月,你看在第三个部分中我也给你打了对勾,叫水与月,嗯,对不对?那在第二个空我没给你打对勾,那你想想应该怎么样?修改一下。 生:我感觉第二个空也应该是跟水跟月有关的。 师:非常好。本文的核心意向是什么? 生:水和月。 师:大家想水和月,在第一个阶段中,它描写的是真实的环境中的水月。赤壁之下的水月,对吗?那么第三个水月是什么样的? 生:想象的水月就是。 师:其实是哲理的水月。那第二个应该是什么样的水和月?大家想看一看,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现在的诗是不是?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是不是说的也是水?那么这是什么样的水月? 生:就是原来的水月。 师:我们可以说它为“历史的”水月。所以说那么本文的意向就是水与月,在第一阶段中,它指的是现实中的水月,也就是赤壁水月。第二阶段应该是历史水月,第三阶段为哲理的水月。那么我想问大家,《赤壁赋》既然他的情感变化应该是由乐到悲,然后再到喜,苏轼怎么样会有这样的一个感情变化,为什么他的情感能够从乐到悲最后转喜,他能够由乐到喜?苏轼是如何实现情感的突围? 生:通过外在的景物,景物的一些看法的不同,一开始看见水和月那个看法就是单纯的乐,但是后来他这个箫声就是透露出一股悲凉的感情,然后结合他当时被贬,所以说他就流露出了一股悲凉之感。但是在最后他通过这个说理又把自己的心态给调整好了,就是说又变得高兴了。 师:他只说了一个,因为自己被贬了,所以他悲伤,对不对?但是那大家想一想,他悲伤的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