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析王朝兴衰,树论史思维 ———《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对比阅读 教学目标 1.在了解两篇史论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比较阅读,把握两文在观点态度、论述思路和论证方法上的异同,了解史论的基本写法。 2.探究两个王朝衰落的原因,能客观分析政治兴衰规律,提升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比较阅读,把握两文在观点态度、论述思路和论证方法上的异同。 教学难点 对两篇史论论证漏洞的质疑。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李世民曾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王朝的兴衰,总引起善思的先贤的重视,有责任有担当的他们敢于承担历史使命,敢于为国家的兴盛而直言进谏,如苏洵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杜牧言“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魏征说:“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那么西汉才子贾谊和北宋欧阳修对于历史的盛衰之理又有什么独特的见解呢? 二、课堂活动 任务一:比较两篇史论的内容 活动1:制作简史和年表 历史的画卷,往往精彩纷呈。这两篇史论,都是建立在盛衰兴亡的史实基础之上的。请根据《过秦论》的叙述,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做一份秦的兴亡简史。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提取有效信息,为李存勖整理一份简略的人物年表。 【示例】: 秦的兴亡简史 1.秦之崛起(孝公时代) 2.秦之发展(惠文、武、昭襄、孝文、庄襄时代) 3.秦之统一(始皇时代) 4.秦之灭亡(秦二世时代) 李存勖人物年表: 885年:出生 908年:23岁,接受三矢,继父遗志 912年:27岁,系燕王父子以组(灭燕) 923年:38岁,函梁君臣之首(亡梁) 926年:41岁,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立国15年,灭国3年。 活动2:画论证思路导图 两篇史论均是基于盛衰兴亡之史实,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请梳理作者的观点及论证思路,以思维导图方式展示并选代表解说。 展示: 1.《过秦论》 第一段先写秦王朝势力的崛起。列出崛起因素,包括地利(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等。 第二段归纳秦的发展扩张情况及六国的情况,形成强弱对比。 六国:合纵形成但被瓦解,走向衰败。 秦:秦孝公以后到秦始皇以前,秦国乘胜追击,进一步扩展势力。 第三段归纳秦为了巩固统治所采用的措施。 文化上愚民、刑法上弱民、警备上防民 以秦始皇攻取天下的威力之猛和守天下的防范之严,及秦王朝初期盛极一时,反衬出下一段写秦王朝灭亡的迅速。 第四段归纳灭掉强秦的陈涉及其部卒具备的条件。与秦与九国的攻守关系及对抗结果形成对比。 始皇:余威震于殊俗 陈涉:出身———氓隶之人;才能———不及中人;兵力———数百疲弊;武器———斩木为兵 第五段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个结论。 2.《五代史伶官传序》 作者于开篇即开宗明义,道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立论鲜明。 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未过多地列举史例,而是从纷繁的史料中,仅选取了传奇色彩较浓,颇具典型意义的庄宗得失天下的史事加以叙述。 李克用临终时以三枝箭作为遗命,要其子李存勖为其复仇。李存勖兵精将勇,东征西讨,于公元913年攻破幽州,生俘刘氏父子,用绳捆索绑,解送太原,献于晋王太庙。公元923年攻梁,将梁末帝朱友贞的头装入木匣,收藏在太庙里。三次击败契丹,为父报了大仇。 但他灭梁以后,骄傲自满,宠信伶官,纵情声色,使民怨沸腾,众叛亲离,在位仅三年就死于兵变之中。 一盛一衰的对比,一褒一贬的抒情,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作者于叙事之后,又以两个反诘句回扣主题———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至此,对比论证初步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