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春 望 杜 甫 “诗圣”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与李白合称“大李杜” “诗史” ① ② ③ 地位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杜草堂。 基本信息 《春望》 《北征》 《三吏》 《三别》 代表作品 沉郁顿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鄘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词诵读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诵读指导】全诗深沉蕴藉,感情真挚,朗读时应用沉郁、伤感的语气。本诗的朗读节奏可划分为“二三”式,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 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三个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1.诗题为“春望”,作者望见了什么? 国家(山河)破碎,城中草木萋萋,一片破败荒凉的景象。“国破”与“城春”,过去与现在,两层对比,一明一暗,写出了国家衰败,国都沦陷的荒芜破败之景,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2. 望见此情此景,作者心情如何? 城郭破败 乱草残木 春花飞鸟 白发稀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使人满目凄然。表达了诗人感时忧国的沉痛心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修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诗人移情于物,表达了作者感时伤世的感情。 写法:触景生情(融情于景)。因感伤国家时局,见花而溅热泪;因悲恨亲人离散,闻鸟鸣而惊乱人心,表达了作者感时伤世的感情。 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花与鸟是春天中美好的景物,然而诗人见花而"溅泪"、听鸟而"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代指战争。 “连三月”写出战争时间之长,表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痛苦。 “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战火连绵家书难得。在结构上与上文“恨别”相照应,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迫切心情。 对偶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描写:“白头”是写实,表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 “搔”字是对诗人想要排解忧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更短”极言忧愁的程度之深。“不胜簪”更表明难以排遣的愁苦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伤时、思家之情。 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这首诗全诗围绕“望”字,描写了诗人被困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月 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①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 香雾云鬟②湿,清辉③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④,双照⑤泪痕干? 《春望》与《月夜》都是杜诗中的名作,也都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阅读、理解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