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比较阅读 必修下第八单元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倾听理性声音,品鉴说理艺术 在中国古代不乏仁人志士面对国家社会问题时,积极思考而发出理性的声音。你知道哪些具体的事例? “一言以兴邦”,你知道哪些事例? 一言千钧挽狂澜,掷地有声勇担责 邹忌讽齐王纳谏 在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活中,君臣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因而在古代的政治理念中,最注重君道和臣道。《谏太宗十思疏》是诤臣对贤君的劝谏,讲的是君道,《答司马谏议书》是名臣之间的交锋,论的是臣道。两篇文章在说理论证方面有何异同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倾听理性的声音,品鉴说理的艺术。 “一言以兴邦”,你知道哪些事例? 学习目标 1.结合背景,把握两篇文章的观点,理解文章的现实针对性。 2.梳理思路,对比分析说理技巧的异同,品味说理艺术。 3.读文识人,理解作者胸怀家国天下、勇于担当责任的文化精神与优良品格。 《谏太宗十思疏》是直言进谏、警示君主的奏疏;《答司马谏议书》是据理辩争、剖白心迹的书信。你知道魏征及王安石此番发声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吗? 唐太宗收到此疏后,亲写诏书答复魏征,承认自己的过失,赞扬魏征的劝告“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称“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 非魏公不敢为此言,非太宗亦不敢纳而用之。千古君臣,令人神往。 ———(清)林云铭 唐代谏臣,莫如魏征,唐代奏议,亦莫若魏征之十思十渐两疏。 ———(近代)蔡东藩 《谏太宗十思疏》是直言进谏、警示君主的奏疏;《答司马谏议书》是据理辩争、剖白心迹的书信。你知道魏征及王安石此番发声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吗?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呜呼!二公之贤多同,至议新法不合绝交,惜哉!”“荆公、温公不好声色,不爱官职,不殖货利皆同。……故二公平生相善,至议新法不合,始著书绝交矣。” 王安石去世时,司马光拜相。邓广铭《王安石传》中记载,司马光对这位曾经的老友,全然否定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业绩,但仍然认为“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朝廷宜优加厚礼”,北宋朝廷根据这一提议追赠王安石为太傅,并由苏轼替年幼的宋哲宗撰写《王安石赠太傅》的《制词》。 任务一:了解说理情境,理解文章现实针对性 两篇文章的观点句和写作目的句分别是什么? 《谏太宗十思疏》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 活动1:浏览课文,把握文章观点 《答司马谏议书》 不为侵官,不为生事 不为征利,不为拒谏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任务一:了解说理情境,理解文章现实针对性 活动2:根据两篇文章的内容,完善下面的表格。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文章体式 文章观点 针对问题 作者身份 写作对象 推测背景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文章体式 奏章 书信 文章观点 居安思危,积其德义 驳斥责难,坚持变法 针对问题 骄奢、奢侈 新法推行受阻 作者身份 臣子 同僚 写作对象 君王唐太宗 重臣司马光 推测背景 唐太宗生活奢侈 司马光反对新法 活动3:知人论世,明确写作背景 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分享交流两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谏太宗十思疏》 唐贞观年间,社会生产不断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边防日益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起来,大修庙宇宫殿,还四处巡游,百姓疲于服役。魏征就此四上奏疏,《谏太宗十思疏》是其中一篇。 《答司马谏议书》 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担任参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