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778970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第4课乡愁 课件(共27张PPT)

日期:2025-01-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0次 大小:4339415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课
  • cover
(课件网) 乡愁 余光中 第一单元第三课 目录 感知乡愁 品读乡愁 体悟乡愁 书写乡愁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望大陆 于右任 这首诗歌情深意切,表达了身处台湾的作者对大陆故乡的浓浓思念。 感知乡愁 乡愁: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心情,怀念家乡的不绝情思 乡愁诗:表达远离家乡的人对家乡思念、对故土眷恋、对亲人怀念的古今诗歌。 低 沉 舒 缓 乡 愁 诗 人 余光中,生于江苏南京,1948年7月,当时还在厦门大学英文系念二年级,随着父母乘船去了香港,第二年辗转来到台湾,当年踌躇满志的诗人没有想到,他这一去竟然四十多年回乡无望。当他再一次踏上故土的时候,已经是1992年了。几十年来,他多少次想踏上故乡的泥土,可是在当时的背景下,这却是做不到的。作者的思乡之情越来越浓烈,1971年的一天,回乡无望,思乡之情愈积愈浓的诗人用20分钟写下了这样一首《乡愁》。作者也因为这首诗被称为“乡愁诗人”。 在外求学 美国进修 母亲去世 思乡情切 新婚两年后去美国留学进修,与妻子分居两地,需通过轮船返台。 1937年,9岁的余光中,因战乱离开南京到大后方求学,通过信件与母亲保持联系。 1958年,余光中母亲去世,与母亲死别。 1972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饱含深情、仅用20分钟便写下了这首《乡愁》。 背景链接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又经常流浪海外,因此,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20世纪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2.写作背景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一九七二年一月二十一日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读准字音 读好节奏 读出情感 1、乡愁看得见吗?诗人是怎么把无形的乡愁展现出来的?用了什么手法? 品读乡愁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乡愁用具体的物象表现出来,把乡愁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上。 2、本诗一共4小节,每个小节之间的顺序能不能打乱?4个物象之间能不能调换顺序? 余光中小小年纪在外求学,通过信件与母亲保持联系。 新婚后去美国留学进修,与妻子分居两地,通过轮船返台探亲。 1958年,余光中母亲去世,与母亲生离死别。 1972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首《乡愁》 不能打乱,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 每个物象见证了一个时间的故事,表达了诗人特殊的情感,所以也不能调换。 物象+情思=“意象” 乡愁意象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大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亮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书 自读诗歌,小组讨论: 1、分析一下这四种意象究竟暗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思? 体悟乡愁 意象 邮票-母亲- 船票-爱人- 坟墓-坟墓- 海峡-大陆- 时间顺序 逐步递进 乡愁浓重 思乡怀人 爱国之情 母子生离情 游子家国思 亲人生死别 夫妻相思苦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一九七二年一月二十一日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回环往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