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仙圣风流,感赤子之心 ———《蜀道难》《蜀相》比较阅读 教学目标 1.赏析诗歌意象,把握两首诗歌的基本内容。 2.比较李杜诗歌的不同风格。 3.比较两首诗表达的的情志。 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意象,体会不同意境。 教学难点 比较李杜诗歌的不同风格。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在中国诗歌史上,巴蜀是最值得人们铭记的地标之一,这里曾经诞生中国最璀璨的诗歌,中国最杰出的诗人李白、杜甫、苏轼、李商隐都与这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李白和杜甫这“一仙一圣”,都曾在“蜀”地有过刻骨铭心的经历,李白青少年在“蜀地度过”,杜甫晚年“避难陇蜀”。 二、课堂活动 任务一:赏析诗歌意象,比较诗歌意境 两人笔下的蜀中景色各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和气象?试做比较。 思考下面的问题,分组交流: 1.《蜀道难》是如何描绘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2.《蜀相》中丞相祠堂的景象是什么样的?有何作用? 交流展示: 1.李白对蜀道的描绘: ①借劝阻友人不要西游,写尽蜀道之高。 开篇之语,“噫吁嚱”三个感叹词连用,使人在惊呼中,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诗中“不与秦塞通人烟”概括叙述了古蜀国长期与内地隔绝的状况。接着引用五丁开山这个悲壮的神话故事间接地说明了蜀道在历史上就是不可逾越的险阻。蜀山太高,连太阳神的车子都得绕行,而且天梯石栈的下面是急湍险流。健飞的黄鹤无法通过,善于攀援的猿猱也同样为如何通过而发愁。在此基础上,诗人又通过摹写攀登者的神情和动作,如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等,来进一步烘托山路险曲,蜀道因其高而艰险难行。 ②借惜别之情,写透蜀道之险。“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不但路途难走,而且环境荒凉、凄清,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接着运用夸张手法,写出飞湍、瀑流、悬崖、转石与万壑雷鸣的音响组合起来的动感画面。山势高危使人望而生畏,山川险要令人惊心动魄。最后诗人用“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一句“质问”,从侧面强化了蜀道的惊奇雄险。 2.《蜀相》中丞相祠堂的景象 “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诗人凭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柏树生命长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征意义,常被用作祠庙中的观赏树木。作者抓住武侯祠的这一景物,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静动相衬,恬淡自然,表现出武侯祠内的春意。然而,春色虽好,鸟音虽美,但一个“自”,一个“空”,却抑制住了春意的盎然,渗入了些许寂寥。 总的来说,《蜀道难》意境阔大,雄奇多变,宏伟磅礴。《蜀相》生机盎然而静谧肃穆。 任务二:赏析李杜诗歌中的不同风格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李白的诗更能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而杜甫的诗则更能反映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李白是一个潇洒的负剑游子,杜甫则是一个苦吟的草堂诗人。两人都以他们超凡的诗才,撑起了唐诗一片瑰丽的天空。两个人各有所长,又同样伟大。 活动1:《蜀道难》集中突出地体现了李白诗歌潇洒飘逸的特点,请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 交流明确: ①善用反复。诗歌开篇就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强烈咏叹,奔腾直泻,抒发出他对蜀道高峻艰险所感到的惊愕、感慨;而后,在诗歌的中间和结尾,他又两次重复了这一咏叹,将自己的强烈感情笼罩全诗,给人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感觉,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②丰富而神奇的想象。 从蚕丛开国、五丁开山的古老传说到“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可怕现实,让人在历史和现实中穿梭,从六龙回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