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804842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共43张PPT) 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统编版2019)

日期:2024-12-2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4次 大小:1659258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统编,上册,纲要,历史,中外,高中
  • cover
(课件网) 导入新课 左图是河南洛阳的白马寺,说明了佛教传入中国的情况,右图是三教合一图,反映了儒、佛、道三教合一。汉唐时期儒、道、佛是如何发展的?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成就还有哪些表现?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纲要·上 220年 280年 618年 907年 两大特征: 多元并蓄 成就辉煌 思想 四个角度: 三国 隋朝 唐朝 文学艺术 科技 一条道路:丝绸之路 挖掘思想发展、文化繁荣与时代发展的互动关系,理解科技、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三大圣人: “书圣”王羲之 “画圣”吴道子 “诗圣”杜甫 中外交流 581年 魏晋 佛教盛行、道教传播、民歌盛行 书体完备、齐民要术、顾恺之绘画 三教并行、儒学复兴、玄奘西行 《唐本草》《千金方》雕版印刷、唐诗、火药武器 时空坐标 目录 壹 思想宗教 贰 文学艺术 叁 科学技术 肆 中外交流 1.发展概况: 朝代 儒学 道教 佛教 汉朝 魏晋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思想活跃 多元共生 冲突融合 三教合一 儒家思想受冲击 但仍占主导地位 汉武帝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呈现繁盛之势 东汉末兴起,为中国本土宗教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吸收佛教、道教精神,有了新发展 民间广泛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 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以儒为主,调和佛道 前期三教并行;中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三教并行,道教最受统治者推崇 武则天时有很大发展,禅宗影响最大 特点 一、思想宗教 三教合一并未动摇儒学的正统地位:魏晋时期,道教、佛教思想盛行,一度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隋唐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但并不表明儒学失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 特别提示 《三教图》 思考 唐中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为什么儒学独尊的地位会受到挑战?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 材料:道教所关心的,是社稷荣衰、战争胜负、命运穷达、人生贫富、寿命长短、前途吉凶、祛病消灾等社会现实问题。佛教与人们欲求脱离苦海的愿望产生共鸣,僧人们还吸取道家的道术,关心人们的现世利益…… ———据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整理 道 道教是关于生命的宗教,希望人活着就能过上神仙般的日子 东汉末年 魏晋 南北朝 唐朝 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道教兴起 三教并行;道教最受尊崇 佛道兴盛的原因:宗教理念迎合了各阶层的现实需求 2.儒学危机,佛道兴盛 一、思想宗教 太上老君 佛 佛教是心灵的宗教,关注灵魂的安顿和寄托 两汉 魏晋南北朝 唐朝:武则天 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在中国盛行,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三教并行;佛教有很大发展, 形成不同宗派; 佛道兴盛的原因:宗教理念迎合了各阶层的现实需求 一、思想宗教 2.儒学危机,佛道兴盛 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 洛阳建白马寺 ①魏晋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人们缺乏精神寄托。 ②佛教和道教注重解决人生的现实问题,关注人的精神需求。 ③儒学自我伦理体系缺陷不完备,不能适应社会现实需要。 ④统治者借助宗教巩固自身统治 江南(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李唐统治者尊奉老子 龙门石窟 2.儒学危机,佛道兴盛 (2)原因 一、思想宗教 佛道教盛行之后,给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于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 ———《魏书·释老志》 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