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2.3元素周期律(第3课时) 课 型 新课 学情分析 学生在选修第一册中已经学习了元素周期律,知道了元素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即同周期元素非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增大;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学生也能够根据原子结构解释元素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并且能够根据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强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来定性比较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但学生还不了解元素非金属性可以用电负性这一参数进行定量的描述,同时可以根据元素电负性的大小解释化学键类型以及共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正负。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第二部分在复习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周期性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原子半径、电离能以及电负性等方面探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帮助学生根据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点,以及从原子半径、电离能及电负性等方面加深对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及元素“位一构一性”三者关系的理解。 设计理念 理解电负性的含义,并能依据电负性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化学键的类型;并能依据电负性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化学键的类型;元素的化合价。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理解电负性的概念,掌握电负性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并建立模型。 2.运用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比较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 3.通过对比物质中元素电负性的大小,判断化学键的类型和元素化合价的正负。 【评价目标】 1.通过对电负性概念的学习及其递变规律的归纳,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元素电负性概念和递变规律的理解。 2.通过总结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与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变化规律的关系,诊断并发展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 3.通过应用元素电负性的大小,判断化学键的类型和元素化合价的正负,诊断并发展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 教学重点 原子半径、电负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原子半径、电负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对比分析法、分组讨论法 课前准备 实验视频、PPT、相关习题等。 教 学 过 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回顾电离能的概念及应用 回顾电离能的概念和应用 引入新课 我们在上节课中学习了碱金属电离能和它们活泼性之间的联系。碱金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随周期数的增加逐渐减小,并且它们的活泼性逐渐增大。类似的,人们也曾经试图建立定量化的概念来表示卤素的化学活泼性。结合原子结构我们回顾卤素的化学性质。 学生回顾:卤素的价层电子排布为ns2np5,同主族元素原子从上到下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所以卤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卤素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温故而知新 【思考讨论】对于其他的非同周期、非同族的元素来说,我们又该如何判别他们的得失电子能力的强弱呢? 请思考如何判断P和Se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从周期表位置我们知道同周期硫的非金属性比磷强,同主族,硫的非金属性也比硒强。但是无法比较出磷和硒的非金属性的强弱,同样也无法比较出它们的得失电子能力的强弱。 问题引发思考 电负性的概念的提出 不同主族、不同周期的元素如何比较非金属性呢? 【过渡】尽管电离能为理解元素性质及其周期性变化提供了的工具,但其反映的是气态单个原子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在物质中,当原子彼此吸引、竞争电子时,不仅仅涉及单个原子的问题了。人们很希望建立某些定量化概念来描述得失电子能力的强弱,化学家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