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 宛敏渭 春 夏 秋 冬 一年四季景物变化,是非常明显的物候特征 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界、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他一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和教育事业,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气象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作者简介 宛敏渭,气象学家。他从30年代就开始气象学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我国的农业气象学作出了重要贡献。著有《中国动植物物候图集》,与竺可桢著有《物候学》等书。 文体知识 说明文 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科学客观地介绍事物, 阐明整理的一种文体。 定 义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分类 文体知识 说明文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顺序 举例子(充分具体) 列数字(具体准确) 打比方(生动形象) 分类别(条理清晰) 下定义(科学严密) 作比较(突出) 作诠释(详细) 引资料(科学权威/更有趣) 摹状貌(对事物的外在特征进行概括性阐释) 画图表(使人一目了然,更直观) 说明方法 卉(huì) 勰(xié) 瀛洲(yíng) 滹沱(hū tuó) 蕃(fān) 瀼西(ràng) 涪(fú) 縠文(hú) 重点字词 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交代说明的内容及目的。 第二部分(3—7):列举唐宋诗句揭示物候现象和规律。 第一层(3—5):说明唐宋诗人诗中植物所反映的物候知识。 第一层(6—7):说明唐宋诗人诗中候鸟所反映的物候知识。 第三部分(8):总写物候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特点。指出物候研究的方向,表现出科学的态度和精神。 什么是物候? 物候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 整体感知 文中引用了哪些唐宋大诗人的诗句,分别蕴含了怎样的物候现象? 研读文本 诗 人 诗 文 物候现象 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包含物候现象的主要诗句,并说明包含了那些物候现象?请填写下表 思考探究 诗 人 诗 文 物候现象 白居易 李白 王安石 李 益 刘禹锡 王之涣 毛泽东 杜甫 陆游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草木有一年一度的循环规律; 循环随物候转变。 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洛阳三月飞胡沙 物候有区域性 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青塞马多。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春风杨柳千万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杨柳是初春的象征;物候的地域性和历史变迁是分不开的。 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侯鸟与物候的关系 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先动意先香。 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 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 侯鸟可以预告农时 思考探究 分析第一部分 开篇作者引用:“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石头和花卉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他们自己的一套组织结构来表达他们的本质,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石头无言,但它有标记自己年龄的方法;花卉无言,却有自己的一套特殊“话语”系统———花开花落,彰显四季变化。 很多植物动物虽然不能言语,但是能够反映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一定的物候现象,具有暗示自然规律的作用 分析第一部分 第2自然段,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意在说明什么 诗人能够写出花鸟的语言,是因为他们关心民生疾苦,搜集了各种地方大量的竹枝词、民歌;又热爱大自然,善能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模拟这种民歌、竹枝词,写成诗句。 3-7 阅读第二部分3-7自然段,找出课文中包含物候现象的主要诗句,并说明包含了那些物候现象? 第3自然段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