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817573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1.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共20张ppt)

日期:2025-01-2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8次 大小:590302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统编,语文,八年级,上册,承天寺,夜游
  • cover
(课件网)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乌台诗案 写作背景 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职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苏轼21岁中进士,名动天下;25岁参加制举考试,成为“百年第一”。宋仁宗曾说:“我为子孙觅得两位宰相,那就是苏氏兄弟。” 感悟苏轼 但他一生多次被贬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但他一生多次被贬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文中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片段,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出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疏通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为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 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打算 月光 门 高兴的样子 考虑,想到 于是,就 到 卧,睡 共同, 一起 在 像 清澈透明 纵横交错 大概是 只 清闲的人 像 语气词,而已,罢了 疏通文意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 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研读探究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承天寺中庭 “我”和张怀民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研读探究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并依此将课文分为几个部分,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其内容 记叙 描写 抒情 ———寻伴夜游 ———庭中月色 ———月下感叹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研读探究 游记散文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 藻、荇 空明 交横 比喻 动静结合 侧面描写 月光 竹柏倒影 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 竹柏之影参差错杂,“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研读探究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只要放宽心态,美景无处不在。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研读探究 乐观 豁达 开朗 洒脱 胸襟开阔 研读课文 1、领悟“闲”之意 入夜即解衣欲睡。 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与怀民于庭中散步。 欣赏月下美景。   问题:这清闲之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闲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研读课文 2.领悟“闲”之情 这“闲”字背后隐藏着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闲”字是文眼,“闲人”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