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818023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课件(33张PPT 内嵌视频)

日期:2024-12-26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3次 大小:4552222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2课,新文化运动,课件,33张,PPT,内嵌
  • cover
(课件网)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新文化运动 第12课 中国的近代化探索之路 洋务运动 地主阶级自救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19世纪60—90年代 地主阶级洋务派 学习先进技术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1898.6.11—9.21 资产阶级改良派 学习政治制度 建立君主立宪制 1911年 资产阶级革命派 学习政治制度 建立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 仍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 概念解读 什么是旧文化? 什么是新文化? 旧文化:主要指中国的封建文化。包含儒家思想、封建礼教等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影响的文化思想体系。 新文化:指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又叫“新学”或“西学”。 君主专制 男尊女卑 跪拜 缠足 自由民主 男女平等 握手 放足 一、新文化运动的社会背景 【问题思考】根据材料思考新文化运动爆发的原因? 1.政治上:列强侵略,军阀统治,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袁世凯政府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条 袁世凯复辟帝制过程示意图 军阀割据混战造成的一些后果 一、新文化运动的社会背景 【问题思考】根据材料思考新文化运动爆发的原因? 2.经济上: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政治舞台。(根本原因) 一、新文化运动的社会背景 【问题思考】根据材料思考新文化运动爆发的原因? 3.思想上:民众愚昧麻木,饱受封建思想文化的毒害;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在此后得到进一步传播。 辛亥革命后百姓门前的对联 鲁迅笔下的人血馒头 刑场上观刑的麻木民众 民主 共和 封建 思想 冲突 封建愚昧根深蒂固 二、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1.开始的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后改名《新青年》),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青年杂志》封面 李大钊 胡适 陈独秀 1916年第二卷第一号 改名《新青年》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隐退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 陈独秀(1879-1942年) 二、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2.主要阵地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现用校徽 北大校徽·鲁迅设计 画家沈嘉蔚 1988年 油画《北大钟声》 原名《宽容》 从图片可以看见持不同甚至相反政见的人同时在北大任教,有激进的胡适,也有保守的辜鸿铭,显示了北大博大的胸怀与新思想的魅力,所以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摇篮。 “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 陈独秀 胡适 蔡元培 李大钊 鲁迅 传统国学大师辜鸿铭 佛教哲学家 梁漱溟 北京大学·红楼 知识拓展:新文化运动阵地 蔡元培:中国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浙江绍兴人。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民国初主持制定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他并不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但却是这场运动最有力的支持者。他秉持教育救国的理念,希望能通过改造一所堕落的大学,用教育和启蒙的方式为中国培养人才。 《北大钟声》:反映蔡元培先生1917年就任北大校长后,延揽学界名流(包括势同水火倡导新学与主张旧学的人物)同登教席、同台竞逐情景。这幅群像共描绘16位学人,按从左至右依次是:刘师培、黄侃、沈尹默、陈独秀、胡适、朱希祖、辜鸿铭、马叙伦、蔡元培、李大钊、马幼渔、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梁漱溟、刘半农。基本上把蔡元培主政北大时学术阵容包括殆尽了。 二、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3.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陈独秀,参加过辛亥革命,文学革命的先驱,文艺理论家、教授。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