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821324

2024秋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5 梅岭三章 课件(共22张PPT)

日期:2024-11-2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3次 大小:13120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4,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梅岭
  • cover
(课件网) 15 梅岭三章 新课导入 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 ———郭沫若 诗中的“将军”所指何人? 陈毅 理解小序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1936年冬天,梅山被包围。我受伤生病,潜伏在丛生的草木间二十多天,估计不能脱险,写成三首诗留在衣服最里面。不久围困解除了。 口译小序。 小序在这组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小序不单介绍了创作这组诗的时间、地点及缘由,尤为重要的是介绍了诗歌的写作背景。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是作者在“梅山被围”,面临“断头”的考验,又“虑不得脱”的情况下写的。“得诗”说明作者从容、镇定。将诗“留衣底”以明志,表明了作者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 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后来中央苏区失陷,便在赣粤边区开展游击战。1936年10月的一天,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同志在大庾遇险,马上转回梅山,正遇上敌人搜山,就隐蔽在一个山坳里。敌人放火烧山,适逢大雨,山火被雨淋灭。他们天黑时佯装撤走,半夜时又如狼似虎地扑了回来,但还是一无所获。当夜陈毅同志带着伤病,就埋伏在陡坡上丛莽间。后来敌人从叛徒提供的情报中,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又兴师动众,日夜搜查,持续了“二十余日”,直到十二月初“西安事变”发生,敌人内部慌乱,才悻悻离去,于是“围解”。《梅岭三章》就是陈毅同志在这种万分危险的情况下写成的。 初读诗歌 朗读这三首诗,读出气势,读出感情。 翻译诗歌内容。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第一首:今天我将上断头台,心里想些什么呢?身经百战才创立了这番事业。这次(如果我死了,就)去阴间招集牺牲的同志,用十万大军消灭凶恶残暴的敌人。 (回首征程———过去)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第二首:南方已经打了十年仗了,我死后头颅要挂在城门上。那些幸存的同志们要多多努力,用胜利的消息来告慰我。 (勉励战友———现在)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第三首:参加革命后就以革命队伍为家,血雨腥风应当有停止的时候。今天我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他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 (展望未来———将来) 再读诗歌 自主阅读三首诗,画出诗中的意象,分析其意蕴。 “阎罗”,即阎罗王,也称“阎王”,民间传说中掌管“阴间”的神。作者借用其面目狰狞、残暴凶恶的“阴间”之王形象,来指人间的反动统治者,表达了非“斩”其不可的决心。 “旌旗”,原是旗帜的总称,这里借指军士。 “烽烟”,原是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烽火台上点起的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这里指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 “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的美好前景。 这三首诗各自着重写什么内容?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 第一首写作者身在必死险境,回顾艰难创业的征途,申明此生若不见革命胜利,死后必将召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至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首写作者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若身死,则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心国家命运、企盼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第三首写作者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品读诗歌 把“旌旗十万斩阎罗”改为“大军十万打阎罗”好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