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827564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11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01-2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1次 大小:1876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八年级,编版,语文,上册,下册,承天寺
  • cover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八年级(上)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三单元10课《记承天寺夜游》 难点名称 感受《记承天寺夜游》作者的特殊心境,领略作者的人生态度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阅读经典文言文当挖掘语言背后丰富的人文思想,从品鉴文言字句开始发现其中的微言大义,感受作者被贬时坚守的豁达乐观的高贵灵魂,这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是有难度的。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缺少的不是接受经典的能力,而是缺少阅读分析经典的方法。学生的阅读毕竟达不到精细化的程度,需教师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和作者的情意心心相印,受到如见其人、如历其境的艺术熏陶。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添加感叹词和拟声词,在对比朗读中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 2.借助资料通过合作交流与问题探究,领略作者的豁达与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一、认识苏轼的“闲” 刚才我们从文本里找出作者“闲”的痕迹:1、闲而早睡;2、闲而寻友;3、闲而乐月。 提问三个学生,巩固听课效果。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二、体悟苏轼的“闲” 1、通过添加感叹词或拟声词的方式,感受苏轼“闲人”情怀。 (集体读句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教师引导:“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似乎是说自己和怀民因遭到贬谪,没有重要公事而忙,无官(权)一身轻,故有很多闲暇,才会来夜赏明月。那苏东坡内心深处愿不愿意做这样的闲人呢?怎么证明他不甘心? 环节一:感受作者的心境 (出示幻灯片)通过添加感叹词的方式,感受作者的心境 出示资料:苏轼22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名天下知,他说“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38岁就担任密州太守,他说“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0岁转任徐州太守他抗洪救灾,力挽狂澜。 学生概括信息:经历;曾经很得意等等 教师小结:如此壮志满怀年轻有为的苏轼,却从春风得意的科场奇才,到谪居落寞的戴罪犯官,可以说他正经历了人生的巨大落差。贬到黄州这个举目无亲的偏僻小地,他的痛苦孤独可想而知。而此时他却故意说自己是“闲人”,折射着一种怎样的心理? (自嘲、无奈、落寞、悲凉…) 教师引导:一声“闲人”包含着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怎么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添加合适感叹词于合适位置。学生自由读,读出自嘲和无奈。 学生小组交流: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前、中、后都有加感叹词的现象,对比哪个更好? 最后学生集体明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哎!如吾两人者耳。”(学生集体读) 教师过渡:然而转念一想,要说这“闲人”暗指他因为被贬官了,当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可是苏轼此时的生活真的“无事可做整天游手好闲”吗? 环节二:领略作者的人生态度 (出示幻灯片)通过添加拟声词的方式,领略作者的人生态度 2、理解“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教师引导:别忘了他没有权利的同时也没有薪俸!初到黄州作为犯官俸禄低微的苏轼生活相当艰难。 (出示幻灯片)“他在城东开垦了一处50亩荒地,脱下文人的长衫,穿上农夫的短打。每日躬耕其中。他把这块地取名叫“东坡”,自号“东坡居士”。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自笑平生为口忙”。 学生概括信息:苏轼不只是官,更是民。 教师评价并小结:此时官场上的“苏轼“已经成为了田间里的“苏东坡”。他要养活一家老小,要种黄麻桑树,要造房子,要糊口奔忙。怎么会说是闲人呢? 既然他生活这么忙,那这里的“闲”应该指什么呢? 心闲。 教师追问:原来他有闲心才有了这份闲情。所以“闲人”还可以怎么理解呢?(有闲情雅致的人。) 是的,冬天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