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828229

22《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日期:2024-11-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1次 大小:3072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 cover
《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浏览课文,梳理文章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2.细读课文,理解文章主要使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 1.浏览课文,梳理文章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2.细读课文,理解文章主要使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看这幅图片,他是———《清明上河图》,在这幅画作问世后的800 年间,曾5次进入宫廷,4次被盗出宫,几经战火,历经劫难,演绎了无数的传奇。今天我们跟随毛宁先生,从文字间感受清明上河图之美,在精妙的说明语言中,一起梦回繁华。 二、学习新课 过渡语:这是一篇自读说明文,我们要运用学过的说明文阅读方法,结合探 究活动,完成本节课的学习。首先来默读文后的阅读提示,(学生默读)阅读提示第一段最后一句话,请大家齐读。《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卷,人物众多,场景复杂,作者是如何介绍的条理分明呢,我们一起来浏览文本梳理繁华。 环节一:梳理繁华 活动1:浏览文本,概括各段内容,梳理文章脉络。 学法指导:找出各段对内容和结构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如第①段:介绍画卷创作背景。关键句子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 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因为这一句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 —《清明上河图》。 学生思考回答:…… 小结: 文章整体运用逻辑顺序,第四段运用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与空间顺序相结合, 做到了层次清晰,条理分明,堪称难能可贵。 过渡语:同学们,这幅传世名画,作者不仅介绍的条理分明,而且细腻具体, 作者是如何做到的细腻具体,我们一起来细读文本,再探繁华。 环节二:再探繁华 学法指导:可从内容、说明方法、遣词造句等方面批注阅读。 文章三四五段,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我们在细读时做批注式阅读。怎 样做批注呢,看示例。 1.第一句,介绍画卷基本信息,让我们眼前仿佛有了一个“画框”。 2.第三句,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的概括了画卷的特点。 活动2:细读第4、5段的内容,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一个层次或词句批注式阅读。 小贴士:可以从内容、说明方法、遣词造句等方面批注阅读。 学生交流分享: 明确:文章四五段再现了北宋京城繁华而热闹的市井景象。 活动3:由学生回答,回忆旧知,迁移新知:文章主要使用的说明方法。 1.示例: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中国石拱桥 说明方法:摹状貌 文章第四段: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 画面中段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 画面后段…… 明确: 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这幅长卷中的种种繁华景象。准确使用说明方法,在于使用最适合的说明方法说明某一说明对象。 2.由学生回答,强调四字词语使用。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 画面中段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 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 明确: 四字短语,化静为动,不仅语言典雅,富有韵味,而且概括力强,更好的表现了《清明上河图》的繁华。 小结: 摹状貌和四字短语的使用,细腻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