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 题 向距离挑战 时间序号 2015-11-21019 教 材分 析 本课内容侧重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在交通通讯领域的应用,讲的比较零碎,需要根据内容进行整合,构建新的体系。方便学生掌握,教师教学。 学 情分 析 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有所了解,侧重于起止时间、具体内容。但是对工业革命的影响、沟通社会之间距离等问题,认识不够。还需要教师引导,增加这方面的关注。 学 习目 标 1、说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交通和通讯领域的主要成果;2、探究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树立正确运用科技的观点。 重 点难 点 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交通和通讯领域的成果;难点:怎样理解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方法与媒体 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过程设计 【再现历史】 教学内容 策略方法、问题及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展示学习目标 过渡语:上节课我们讲了人类文明的引擎,引擎指的是什么?(蒸汽机、内燃机)蒸汽机的发明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最主要成果。所以第一工业革命被称为蒸汽时代。以蒸汽机为动力的两个发明是什么呢?(汽船、蒸汽机车)内燃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之一。除此之外,还有电的发明和应用。所以第二次工业革命被称为电气时代。两次工业革命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人类是如何向距离挑战的。亮出学习目标,师生共同解读,明确学习的重难点。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任务,让学习有的放矢。 【感知历史】 教学内容 策略方法、问题及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自主学习一、立体交通的诞生:1.1 出卷网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和戴姆勒以汽油机为动力机,分别独立制成了最早汽车。2.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设计制成飞机,试飞成功,开创了人类交通事业的新纪元。二、穿越大洋的电波:1.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有线电报机。欧美各国纷纷架设电报线路并向全世界扩展,形成遍布全球的电报网。2.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机,在通信领域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3.1902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将电磁波理论运用到无线电通信上,被称为“无线电之父”。 1916年,他完成的短波试验奠定了几乎所有现代远距离无线电通信的技术基础。三、改变世界的网络:1.194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2.1969年,电子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诞生了互联网,大大缩小了全球空间离。高效率的信息传输网络,有“信息高速公路”之称。以人们无法预料的速度、深度、广度,改变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1.展示“世界地图”图片(见课件)。2.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3.学生结合自己预习情况,组内批改。4.学生展示答案。5.教师查漏补缺,对重难点予以解析:立体交通的诞生学生展示完自主学习相关内容,教师展示图片(图一:汽车;图二:飞机)教师对图片进行解读:汽车的发明为路上交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飞机的发明开创了交通事业的新纪元,如何理解“新纪元”的“新”呢?(学生回答:过去交通工具主要在陆地和海洋,现在才出现空中的交通工具。)穿越大洋的电波学生展示自主学习相关内容,教师展示图片(图一:有线电报;图二:无线电报;图三:电话)教师对图片进行解读:三项发明的应用都需要电。电发现与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之一。与两个人物法拉第和西门子有关。近代通讯的发明,方便了联系,缩短了距离。改变世界的网络学生展示自主学习相关内容,教师展示图片(图一:电子计算机;图二:互联网)教师对图片进行解读:这就是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看起来有些笨重。所占空间也比较大。价格高昂。但结合当时来看,它的速度还是比较快的。它的出现与二战有关。最初美国想通过研制计算机来计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