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833030

第24课《愚公移山》课件

日期:2024-11-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2次 大小:3257354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4课,愚公移山,课件
  • cover
(课件网)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守株待兔 刻舟求剑 亡羊补牢 杞人忧天 郑人买履 自相矛盾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一则寓言故事 ———《愚公移山》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辨析一词多义。(重点) 2.学习本文对比和衬托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 3.感受愚公精神,养成持之以恒的精神。(素养) 作者简介 列 子 列子,名寇,战国前期郑国人,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主张清静无为。先秦天下十豪之一,道学者、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选自《列子 汤问》。 关于体裁 寓(寄托)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文学作品,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常用手法: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 创作背景 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讲述的是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人们只能幻想借助神的力量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 本文采用神话作为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幻想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太行 万仞 曾不能 魁父 荷担 箕畚 孀妻 始龀 智叟 穷匮 亡以应 一厝 朔东 雍南 陇断 初读正音 hánɡ rèn zēnɡ kuí hè jī běn shuānɡ chèn sǒu kuì wú cuò shuò yōnɡ lǒnɡ 划分节奏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划分节奏 疏通文意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方:方圆,指面积。仞:长度单位,以七、八尺为一仞。河阳:一说指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北边。 疏通文意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且:副词,将近。面:面对。惩:苦于。塞:阻塞。迂:曲折,绕远。 【译文】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疏通文意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谋:商量。毕:尽,全。险:险峻的大山。指:一直。汉阴:汉水南岸。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译文】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