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单元群文阅读 探索与发现 选文一 (2024河南豫南名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9分) 材料一: 相较于其他物种,人类有相对优势却无绝对能量。所谓相对优势,是人类具有独一无二的思维、语言和文字的“灵性”,能够获得或创造某些知识来理解世界,通过制造“人造物”影响世界,参与世界演进,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世界。这些知识在现代社会,多被冠以“科学的”描述、总结、定义、规律等,用来帮助人们认知世界,也用来指导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践。因而“科学”既是一种认知的方法论,又是一种实践的价值论。 然而实际情况是,“科学的”知识不是,也不可能是万能的。眼前的这个世界,存在着“科学的”知识难以认知,更难以解决的许多问题;并且可以预料,在未来,“科学的”知识仍然突破不了某种“天堑”,永远也无法认知和解决许多问题。这应当就是人类“灵性”的局限性。或者说,这就是人类天然的局限性。 这让我们想到哲理故事———盲人摸象。大象之“大”和盲人之“盲”对人类认知的隐喻揭示了人类认知的特征和局限性,令人拍案叫绝。在思维、语言和文字“灵性”的运用中,“科学的”专业知识体系,表明了“科学”不过是分门别类地对局部性世界和人自身奥妙的探索。尽管具有局部“摸象”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但相对于整体世界和整体人,它们都是“偏颇之见”———可以用来认知和解决各种各样的局部问题,却在整体上存在巨大而难以逾越的“盲区”。“科学”始终是“有偏无全”的局部,各种“跨越”只是认知和解决大一点的局部问题而已。更何况,我们处在一个没有边界的开放系统之中,人类的“灵性”要得到这个系统的“底牌”,那是遥不可及的“诗和远方”。 问题还有更深的一面。科学价值论走得太快、太远,一方面,是人们只看到了“科学”正向、积极和有益的结果,没有看到其无法克服的局限性,以及由它带来的反向后果;另一方面,是人们在“科学信仰”的大纛下,不愿意看到、有意忽略或是转移出去“科学”负面、消极和有害的后果,自觉不自觉地走向了科学主义或唯科学论的“神龛”。 (摘编自陈彩虹《我们都是“摸象的”盲人》)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气功、人体特异功能一度十分活跃,但后来人们说这些东西是伪科学。所谓伪科学,是指本来不是科学而冒充科学者,但问题是如何判断它本来是不是科学,这就提出了科学的标准问题。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希望西方科学哲学家对此能给出一个权威的答案。但不幸的是,他们每一个人的看法似乎都受到同行们无穷无尽的诟病,让人莫衷一是。 早先的逻辑经验主义者说,科学之为科学就在于它能够得到经验的证实,可是波普尔反驳说,我们的经验都是单称陈述,单称陈述经过归纳并不能确凿可靠地推导出全称陈述。即便看见一万只天鹅是白的,要得出“天鹅皆白”这样的理论也是很有风险的,事实上,的确有黑天鹅存在。于是,波普尔提出了证伪理论,认为科学之为科学不在于可证实,而在于可证伪,即它总是包含着可以诉诸经验检验的预测,像占星术这样的理论总是把预言说得含含糊糊,无法证伪,因而不是科学。波普尔之后的科学哲学家又提出了“观察渗透理论”,认为任何经验观察都预设了某种理论。如果A观察证实了B理论,很可能是A观察之中渗透的理论支持了B理论。由于观察渗透理论,不仅观察与理论之间的证实关系出现了问题,证伪关系也同样存在问题。A观察证伪了B理论,也可能是该观察背后的理论与B理论相冲突所致。 到了库恩这里,他在研究科学史的过程中发现,实际发生的科学理论的更替并不是由理论与观察之间的逻辑关系决定的,而是由科学家共同体决定的。在常规科学时期,科学家根本不会问“什么是科学”这一问题,因为一旦经过艰苦的训练进入了科学共同体,科学家已经就许多信念达成了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