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达标检测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美与“怪”相联系,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吃惊的怪事。一种带有新的时代特征的美刚露头的时候,总要经历一段让人惊异、摇头甚至咒骂的过程。 17世纪的南欧和中欧,一种“怪怪的”艺术风格,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巴洛克”(主要特点是豪华、激情与强调运动等)出现后,一直被艺术史家们冷落了将近200年!因为在这期间,美的形态和法则被以法国为中心的古典主义垄断了!好在事物有它自己的法则,即作用与反作用。后来在浪漫主义兴起的时候,对古典主义发起有力反击的斗士,恰恰都来自法兰西,如美术界的德拉克罗瓦、音乐界的柏辽兹,特别是文学界的雨果。雨果向古典主义发难时,一句最有力的话是:你们所认定的美只有一种,而丑(没有被古典主义者划入美的范畴的审美对象)则有千百种! 德国的美学家罗森克兰茨于1853年出版了一部论著,叫《丑的美学》,从理论上为怪诞的美鸣锣开道,惊世骇俗。1888年,瑞士的美学家沃尔夫林经过对文艺复兴与巴洛克的深入研究,出版了一部重要论著《文艺复兴与巴洛克》,雄辩地论证了巴洛克非但没有背叛文艺复兴的传统,相反,恰恰是巴洛克继承了文艺复兴的“艺术创造精神”这一观点。1896年,西班牙美学家桑塔耶纳出版的论著《美感》也为怪诞正了名,指出怪诞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重新创造”:“它们背离了自然的可能性,而不是背离了内在的可能性。然而,正是内在的可能性构成这些创造的真正魅力。”因此出色的怪诞也是新的美,这等于为怪诞从旁门左道走入美学殿堂开了通行证。这期间无论是文学艺术领域还是建筑领域都开始出现破常示异的作品,就其激烈程度而言,尤以建筑领域为甚,其最杰出的代表当推西班牙的高迪(1852—1926)。如果说,他设计的巴塞罗那的圣家族大教堂已是石破天惊,那么同样位于巴塞罗那的米拉公寓则更是令人目瞪口呆!设计者以曲线手段颠覆了通常以几何造型为原理的欧洲建筑的一切要素,彻底打破了人们的审美习惯;仿佛是在一块巨大的海绵上雕刻出了许多的阳台、过道和天井,而它们中间没有一个是相同的,连室内陈设都不一样。不难想象,这个完全陌生的“天外来客”在当时立即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而且遭到了最难听的谩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饱含着天才智慧的怪诞建筑,以经典的身份牢牢地留在了世界现代建筑史上,即使到了“后后现代”的今天,它依然是经得起推敲的先锋之作。以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来不及等到它的百岁华诞,就于2005年将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而使它成为现代美学殿堂里一座不朽的丰碑。 (摘编自叶廷芳《中外建筑二美说》) 材料二: 走在北京老城区的街头,即便没有涉足深宫大宅或胡同小院,也不难感受到古都庄严华贵的稳重气息正扑面而来———许多重要的近现代建筑,无论高矮胖瘦,都顶着个中式大屋顶! 数千年的中国建筑史,都被北京的钢筋混凝土楼房顶在了头上。这并非古老城市的普遍现象,在同为东亚古都的日本京都,新式建筑就很少会戴上仿古的帽子,大屋顶属于真正的古建筑。 最初给西式楼房加上中式大屋顶的,并非中国人,而是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他们认为西式建筑在外观上尽量本土化,能减少西方文化进入中国社会的阻力。 中式大屋顶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其中不乏建筑专家的猛烈批判。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认为,大屋顶建筑“所采用的四角翘起的中国式屋顶,勉强生硬地加在一座洋楼上”,破坏了中式建筑的真趣味,是最不聪明的借鉴手法。同时,梁思成还指出,给近现代西式建筑强行加大屋顶在经济上并不划算,“糜费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