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184084

第一节 走进公共生活 教学设计 (5)

日期:2024-05-21 科目:政治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2次 大小:1374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一节,走进,公共,生活,教学设计
  • cover
1教学目标 一、设计依据 (一)客观依据 1、课标要求: 让学生感受公共生活、知道融入公共生活的必要性、积极主动地融入公共生活。 2、教材内容 ①特点:教材正文内容简洁,篇幅小,主题鲜明。小栏目设计了活动建议、说一说、咨询窗口,文中插入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漫画、图片等,使文本图文并茂,活泼趣味,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②重点:积极融入公共生活 ③难点:如何融入公共生活 3、教学手段 常规教学媒体、学案。 (二)主观依据 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领学生摆正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克服自卑、自傲心理,健康地融入公共生活之中。 ②能力目标:能够从容地步入公共生活,有社会生活中和谐与人相处。 ③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感受公共生活,帮助学生认识到既包括我们熟知的人和事,还包括我们周围陌生的、但又发生联系的人和事,以及整个“地球村” 2、教学方法 ①教法:学案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活动探究法。 ②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小组展示法。 3、教学模式 “145”模式,五个环节: 情境导入 自主学习 互动明理 能力提升 目标检测 二、设计理念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其实已经或多或少地走进了公共生活,比如他们的小学学校生活、社区生活、邻里关系、同学关系等。只是他们还没有觉察而已,或者说根本就不知道这就是公共生活。所以,讲清第一节内容并不是很难,只要教师把盖在学生面上的面纱揭开就行,然后,教师再拔高一下,公共生活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社区等,我们的公共生活还包括整个地球上的人类交往与生活。 2学情分析 当代中学生大多属于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成长,自我意识强烈,缺乏公共意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盘点自己的生活,从正反的交往案例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懂得积极融入公共生活的必要性及怎样融入公共生活。 3重点难点 重点:积极融入公共生活的必要性 难点:如何融入公共生活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全部过程 三、过程设计 【情境导入】 狼孩的故事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一个山村里,人们在打死大狼后,于狼窝里发现了两个由狼抚育过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约7、8岁,被取名为卡玛拉;小的约2岁,被取名为阿玛拉。后来她们被送到一个孤儿院去抚养。阿玛拉于第2年死去,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孤儿院的主持人J.E.辛格在他所写的《狼孩和野人》一书中,详细记载了这两个狼孩重新被教化为人的经过。 狼孩刚被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颈长嚎。卡玛拉经过7年的教育,才掌握45个词,勉强地学几句话,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她死时估计已有16岁左右,但其智力只相当3、4岁的孩子。 狼孩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如果狼孩在出生时不属于先天缺陷,则这一事例说明:人类的知识与才能是天赋的,直立行走和言语也并非天生的本能。所有这些都是后天社会实践和劳动的产物。从出生到上小学以前这个年龄阶段,对人的身心发展极为重要。因为在这个阶段,人脑的发育有不同的年龄特点,言语的发展可能有一个关键期(发音系统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神经通路,以后要重新改变,非常困难)。错过这个关键期,会给人的心理发展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长期脱离人类社会环境的幼童,就不会产生人所具有的脑的功能,也不可能产生与语言相联系的抽象思维和人的意识。成人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长期离开人类社会后又重新返回时,则不会出现上述情况。这就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人类社会环境对婴幼儿身心发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也告诉我们,自我必须融入公共生活,才能健康成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