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842201

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

日期:2025-01-1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3次 大小:63329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
  • cover
(课件网)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导入新课 这首诗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意思,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诗人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这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诗人寓理于教,旨在激励儿子不要仅仅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验证所学知识从而获得真知。 学习目标 1.识记文中的重点字词,找出文中的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重点) 2.学会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掌握层进式的论证结构,体会文章逻辑严密、用语准确简洁的语言特点。(重点) 3.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领会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难点) 认识作者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我国古史辨派的创始人之一,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也是我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著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宝树园文存》 卷三(中华书局2011年版)。 1922年,顾颉刚先生到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辑,这段时间他与胡适和钱玄同通过信件讨论群经辨伪问题,开始复兴历史上的疑辨运动,并把儒家的辨伪变成历史家的辨伪。1923年,顾颉刚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掀起了“古史辨”的运动。他的“古史辨”其实就是“疑古说”,这一理论最初是他从戏曲的演变中由“怀疑”而来。他用“怀疑”的方法研究历史,探求历史,一生与“怀疑”相伴,终成一代史学大师。《怀疑与学问》是他对后代人的真情告白。 知识链接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2.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3.论点要正确、鲜明,有针对性。 4.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事实和道理。 5.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6.议论文有立论文和驳论文两类。 7.驳论文中有直接批驳(论点、论据、论证),间接批驳两种批驳的方法。 字词清单 凶险 视察 轻信 不攻自破 虚妄( ) 盲从( ) 折扣( ) 流俗( ) 墨守( ) 停滞( ) 程颐( ) 譬如( ) 腐草为萤( ) 懒惰( ) 塾师( ) 大儒( ) 顾颉刚( ) 张载( ) zhé mò zhì yí pì yínɡ duò shú rú wànɡ mánɡ sú jié zài ( )曾经 ( )曾祖父 曾 cénɡ zēnɡ 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墨守:形容因循守旧,不求进取。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流俗:流行的俗见。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盲从: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论或学说)。 1.自读课文,找出各段的中心句。 第1段:“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第2段:“学则须疑。”———张载 第3段: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 第4段: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5段: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6段: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