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过秦论 贾谊 复习重点 1. 再读课文,掌握贾谊的相关知识,以及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背诵课文。 2. 分析探讨,理清文章思路,结合时代背景把握作者观点及写作意图。 3. 探究文章铺排陈述、多用对比、自然得出结论的说理方法;体会文章多用夸张、对比,气势充沛,铺张扬厉的语言风格。 一、再访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著有《新书》十卷。以文才显名,后被汉文帝任命为博士,掌管文献典籍。不久就擢升为太中大夫参与政事,深受倚重。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老臣嫉妒毁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转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他“自伤为傅无状”,一年后也忧郁而死。 贾谊的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也被称为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有名。他的散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采,善于通过不同历史事实的对比来分析利害,在铺张渲染的描写中,形成文章的充沛气势,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因抱有改革政治的热情而又受到压抑,议论说理毫无顾忌,行文畅达而不浮浅,语言犀利激切,富于文采。辞赋著名的有《吊屈原赋》《服鸟赋》。 贾谊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代表作《论积贮疏》《陈政事疏》《过秦论》上、中、下三篇 。其中《过秦论》总结了秦代兴亡的教训,实则昭汉之过。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所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并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因此,后世往往把屈原和贾谊并称为“屈贾”。 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可惜文帝空自夜半虚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论。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贾生才调世无论, 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 何需哀伤付一生。 ———毛泽东《贾谊》 题目解说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过秦”即“言秦之过”,指斥秦的过失。过,名词用作动词,“指出……的过失”。论,是一种文体。 “过秦论”,就是指斥秦的过失的论文。 文学常识 论辨文 论辨文是古代的一种论文文体,有“原……”“……论”“……辩”等文题形式。这种文体是作者对祟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等,从根本上进行考查、探讨,辨是非,别真伪,表明观点,澄清对错的文体。写作时一般援事引例,引经据典,或论其事实,或批驳谬误,语言富有论辩力,逻辑性强,又颇具文采。 据《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史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日……,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写 作 背 景 贾谊所处的时代,属西汉的“太平盛世”,许多人认为当时天下“已安已治”了,但实际上却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按照贾谊的说法是“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治安策》)由于大地主大商人势倾王侯,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大批逃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作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贾谊从秦灭亡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他目睹现实,深感忧虑。 写作《过秦论》,名为“过秦”,实为“规汉”,希望汉朝统治者以秦为鉴,施行仁政,改革政治,缓和矛盾,避免社会危机。 二、再读政论 . 这些字词,你还会读吗? 崤函(xiáo) 膏腴(yú) 窥视(kui) 宁 越(nìng) 陈轸(zhěn 孙膑(bìn) 带佗(tuó) 倪良(ní) 召滑(shào) 翟 景(zhái) 乐 毅(yuè) 逡巡(xún) 遗镞(z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