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2000年,河南省尉氏县后大庄村元墓出土的纳粮彩绘壁画,形象地描绘了农民向封建政府纳粮的画面:仓房前一群农民肩负粮袋,准备将粮食入仓;右侧树荫下,一名身着红袍的官员坐在朱红色桌案后进行登记,案上摊着文书簿册。 有人说,中国古代农民“交了粮,自由王”,果真如此吗?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武功县绿野中学 刘云峰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五单元第16课——— 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01 02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目录 CONTENTS 01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 :中国历代王朝为巩固国家政权而向人民征课财物、调用劳动力的制度。赋,原指军事上车马军需的征调,后指对土地的课税,即田赋,有时还包括人头税和资产税。役,亦称徭役,即在统治者强迫下,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杂役和军役。 户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 田赋:以田亩为征收依据的土地税; 丁税: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 商税:关税、市税等。 徭役:以成年男子为依据,为国家无偿从事劳动的劳役。包括力役(庸)、兵役和杂役。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一)先秦时期 西周时期 西周时期的赋税制度主要包括贡赋和徭役。 贡赋 是指诸侯向王室缴纳的财物,包括土地、农产品、手工制品等。 徭役 则是指诸侯和民众为王室提供的无偿劳动,包括修建宫殿、防御工事等。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诸侯缴纳贡赋;为王室服役;实行劳役地租;役重于赋。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一)先秦时期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出现,大量私田出现,井田制逐渐瓦解,诸侯国财政收入减少,遂纷纷向私田征税,中国古代的土地税由此发端。 齐国: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 鲁国:“初税亩”(前594年,无论公私田,按田亩实数收税) 秦国:“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私有。 (初税亩)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 ———《国语·齐语》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二)秦汉时期 秦 汉 田 赋 人头税 徭 役 田赋税率极高 (收泰半之赋)2/3以上 人头税极重 休养生息、税率大大降低 (十五税一、三十税一) 口赋:(7—14)每人每年20钱 算赋:(15—56)每人每年120钱 财产税:如车船税、算缗钱、税民资等 更卒:在本郡或本县,承担各种繁重劳动等,役期一月 正卒: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役期两年; 戍卒:到边塞屯戍,役期一年。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三)魏晋时期 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赋役上实行租调制,以户为单位,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土地税),纳帛或布为调(户税,即人头税),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徭役。此举将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紧密结合,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 北魏均田制:国家把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受田农民要向国家交税和服役。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四)隋唐时期 隋朝:废除了前代许多苛捐杂税,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征派力役。 唐初: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多少,均按人丁数量缴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 “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的谷物叫做“租”; “调”: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 “庸”:代役税,成年男子服役期间不服徭役可以纳绢或布代役。 作用: ①保障了政府财政收入; ②纳庸代役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四)隋唐时期 唐中后期:两税法 (1)背景:唐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