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信自己》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了解自信的含义及表现,明白自信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提升自信的方法和技巧,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尝试运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故事分享、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形式,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学会观察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表现,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自信程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内心的自信情感,鼓励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勇敢地相信自己,积极尝试,克服困难。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他们认识到自信是一种宝贵的品质,有助于个人的成功和幸福。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自信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清晰地阐述自信对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积极影响。 让学生掌握并能运用多种提升自信的方法,如积极的自我暗示、设定合理目标、正确对待失败等。 2.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自己,尤其是在面对以往的失败经历或他人的负面评价时,能够克服心理障碍,重建自信。 帮助学生将所学的提升自信的方法转化为实际行动,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形成稳定的自信品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故事分享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 四、教学准备 1. 收集与自信相关的故事、案例资料,并制作成精美的PPT课件,以便在课堂上展示。 2. 准备一些便签纸、笔等文具,用于小组活动中的记录和分享。 3. 设计并打印一份简单的“自信程度自评表”,用于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对自己的自信程度进行评估。 五、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 老师走进教室,故意做出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手里拿着一本数学课本,重重地放在讲桌上,然后说:“同学们,老师最近遇到了一个大难题,数学课本里的这些知识呀,感觉好难教呀,我都有点怀疑自己能不能教好你们了。(老师边说边摇头,表现出很沮丧的样子)你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没有过类似怀疑自己的经历呢?(老师用期待的眼神看着同学们)” 2. 请几位同学站起来分享一下他们曾经怀疑自己的经历,老师认真倾听,并适时给予回应和引导,比如:“哦,原来你在跑步比赛没跑好的时候,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运动能力了呀,那后来呢?”通过同学们的分享,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相信自己。 (二)认识自信 1. 老师播放一段关于运动员在赛场上拼搏并最终取得胜利的视频片段(时长约1-2分钟),视频中的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坚定的眼神、自信的笑容,即便遇到困难也毫不退缩,最终冲过终点线,高举双臂庆祝胜利。 2. 播放完视频后,老师提问:“同学们,从这个视频里,你们看到了运动员身上的什么品质?(老师用手指向屏幕,引导同学们的视线)你们觉得这种品质对他们取得胜利有什么帮助呢?”引导同学们思考并回答,然后老师总结:“对啦,我们看到了运动员身上的自信品质。自信就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件事情,相信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自信”两个字,并进行简单解释)就像这位运动员一样,他相信自己的训练成果,相信自己能够在赛场上发挥出应有的水平,所以才能最终取得胜利。” 3. 接着,老师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自信和不自信的图片,比如自信的孩子在舞台上大方表演,不自信的孩子在课堂上不敢举手发言等,让同学们对比观察,并进一步提问:“同学们,看看这些图片,你们能说说自信的人和不自信的人在行为表现上有什么不同吗?”引导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4-5人),讨论时间为2-3分钟,然后请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老师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总结和补充,明确指出自信的人通常表现为积极主动、勇于尝试、眼神坚定、声音洪亮等;不自信的人则往往表现为胆小怕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