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程导入 孟母三迁 刘向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张性善论;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简介 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它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 孟子的主要作品: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2)《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 (3)《王顾左右而言他》,出自《孟子·梁惠王下》;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考。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创作背景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疏通字词 读准字音 夫( ) 郭( ) 粟( ) 寡( ) 戚( ) 畔( ) fú ɡuō sù ɡuǎ qī pàn 通假字 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 城 三里之城 城非不高也 (名词,内城) (名词,护城河) 而 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顺承) 环而攻之而不胜 (连词,表转折,但是) 古今异义 之 三里之城 夫环而攻之 (助词,的) (代词,它,指“三里之城”) 寡助之至 (动词,到) 亲戚之所畔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一词多义 之: ①代词。(他、她、它、们、这、此) 环而攻之 委而去之 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 ②结构助词。(的)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封疆之界 山溪之险 ③音节助词,不译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④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⑤宾语前置的标志。 何陋之有 ⑥动词,到、去、往 送孟浩然之广陵 寡助之至 一词多义 而: ①表转折(但是、却、然而、可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环而攻之而不胜 ②表并列(且、和、与)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③表修饰(连接状语)(着、地) 曲肱而枕之 环而攻之 ④表顺承(有先后顺序的两个动作) 温故而知新 委而弃之 乃记之而去 一词多义 者: ①代词,....的(人、东西、事情) 得道者 失道者 必有得天时者矣 逝者如斯夫 ②用在时间词后,....的时候 昔者 ③助词,表判断 ....者.... (....是.....) ④助词,引出原因,解释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