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1观潮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观潮》是统编版四年级上册一单元的一篇文质兼美、借景抒情的写景散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表达了对钱塘江大潮奇观的惊叹与热爱。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先总后分,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 课文配了一幅插图,呈现的是波推浪涌、横贯江面、浩浩荡荡的钱塘江大潮,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另外,因为作者在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时候调动了视、听等多种感官,而这一单元需要落实的语文要素又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那么为了更好地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教师也可以利用视频、音频等各种资料,建立学生头脑中的画面,使其画面更加丰富且具有立体感。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而且在三年级下册的时候初步尝试了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的学习方法,但是观赏潮水,与学生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如果仅凭文字的描摹去展开想象,对于学生难度较大,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也很难深刻地感受到。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教会学生想象的方法,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表象,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所描写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2.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体会词句含义,感受钱塘江大潮涌来之时的雄伟壮观。 3.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文章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重点: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难点: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走入文本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学生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学生回答,PPT出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齐读这句话。 3.“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学生回答。(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 4.“潮来前,钱塘江是一派怎样的景象?”(平静)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二、分析三、四自然段 1.朗读课文,自主学习 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圈画出哪些语句描写江潮的声音?哪些语句描写江潮的形态? 2.指名读课文,说一说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潮来之时,潮形雄伟壮观,潮声轰鸣……) 3.“作者是怎样把这滚滚而来的潮水写得如此奇特雄伟的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摘录词语,填写表格。”学生合作,填写。 位置上的变化 潮声的变化 潮形的变化 远处 响声越来越大 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填好的表格: 位置上的变化 潮声的变化 潮形的变化 远处 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 响声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 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 一堵高高的水墙 越来越近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4.“通过表格的填写,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 预设一:位置上的变化就是写作顺序,由远及近。 预设二:随着时间的推移,潮水的声音越来越大,先是好像闷雷滚动,接着响声越来越大,最后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联系实际生活体会“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表达效果。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声音的变化。 预设三:随着时间的推移,潮水的形态也在发生着变化,先是一条白线,接着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形成一堵高高的水墙,最后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横贯江面的横贯是什么意思?”(横向贯穿) “第二自然段有个词形容江水,叫横卧。横贯和横卧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