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888744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62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05-0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3次 大小:506606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八年级,语文,统编,学年,2024-2025,PPT
  • cover
(课件网) 唐诗五首 《野望》 《黄鹤楼》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诵这五首诗,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 一读 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二悟 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三品 抓住关键,赏析写法 野 望 王绩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Jiàng)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 作者简介 诗歌朗读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自主学习 1、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请赏析中间两联。 4、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诗中运用了哪些典故,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以平平淡淡的叙述,首先推出薄薄暮色之中,诗人兀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明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使之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衡色彩,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合作探究 1、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合作探究   颔联、颈联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间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合作探究 3、请赏析中间两联。 抒发了作者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合作探究 4、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诗中运用了哪些典故,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合作探究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在古诗词中直接或间接地引用或者化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用典可以使诗词凝练生动、含蓄蕴藉,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东皋:“皋”是水边地。“东皋”借用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 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躬耕东皋之意。 2、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表现诗人的彷徨无依。 3、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朝灭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合作探究 王绩的《野望》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有何异同? 拓展延伸 王绩的《野望》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同样是田园诗。但其风格是有着细微的差别的。《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而《归园田居》(共五首)则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回归自然的自由与欣喜。两首诗在艺术上总体都是一种质朴自然的风格,但在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上却是不同的。王绩是“出走者”,落寞于曲高和寡,高蹈孤立;陶渊明是“归来者”,欣喜于无拘无束,自由自然。王绩追慕陶潜,但他并不像陶潜那样能够从田园生活中得到慰藉,故其田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情。此诗一洗南朝雕饰华靡之习,却发展了南齐永明以来逐渐律化的新形式,已经是一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