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897151

23《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日期:2025-02-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00次 大小:1073508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 cover
(课件网) 他是顶级辩论选手,一张巧嘴“杠”遍天下无敌手。他是生不逢时的理想主义者,是扛起“仁政”大旗的先锋。他年少成才,最终却退归乡里,他就是孟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孟子,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中了解孟子的思想主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学习目标 了解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并背诵课文。(重点) 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难点) 体会“人和”的内涵。(重点)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为 “孔孟”。 孟子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其言论汇编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与《大学》《论语》《中庸》并称为“四书”。 作者简介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语录体),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显著特点:①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②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化抽象为具体,生动易懂。 作品简介 写作背景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 文体学习:议论文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理,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 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观点,有明显的感情倾向,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中心论点,分论点) 2.论据:提出论点必须要有依据,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选择论据的时候:①分析论据是否真实可靠②分析论据是否能 证明观点③分析论据之间的的关系(并列、递进) 文体学习:议论文 3.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真实可信,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权威性。 道理论证:运用名人名言、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有说服力。 对比论证: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 ,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对比鲜明,使人印象深刻。 比喻论证:运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来比喻证明观点,使论证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活动一: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fú sù pàn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