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及第,王湾“词翰早著”,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 作者是北方人,往来于吴、楚之间。这首诗是他一路行来,泊船北固山下时所作。 律诗 1. 发源于南朝,至初唐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 2. 律诗每首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3.按照每句的字数,主要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种。 4.颔联对偶句,颈联对偶句,二、四、六句押韵。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1.五言律诗断句:“2-2-1”或“2-1-2” 2.五言律诗押韵:韵脚“前、悬、年、边”,押“an”韵。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次北固山下 次,旅途中暂时停宿 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时,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时,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解题:从诗的标题中可以知道哪几层意思? 在今江苏镇江北 壹 关注重点字词,读懂大意 译文:旅途在青山之外,(游子)行舟于绿水之中。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顺风而行,船帆高高悬挂。 北固山 开阔 风顺 挂,吊挂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旅人前行的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家书送到什么地方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进入 升起 家书 到,送到 夜将尽未尽之时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 王湾 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在北固山停宿时看到的景色。 贰 1.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诗一开头就提“客路”,紧扣诗题,点明自己是客游在外,路途遥远。 借景点题 贰 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诗人是看不到“客路”的,这里运用想象,表明到达北固山之后还要去其他地方,透露出羁旅漂泊之意。 贰 2.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请赏析“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悬”字的妙处。 示例: “阔”字描绘了春潮涌来、江水上涨时江面变得更加开阔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恢宏阔大的境界。 “悬”笔直高挂之意,写出了江上孤帆行船的场景,突出了大景中的小景。 【解析】炼字 解答时,先明确“阔”字的本义,再分析在颔联中的文中义,可知“阔”字描绘出江面是否开阔,在空间上给人一种开阔无限的感觉。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风正”是否可以换成“风顺”? 不可以。此句写得恢宏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仅“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风正”与“潮平”、“两岸阔”、“一帆悬”等词语相互映衬,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中词语运用的精妙性的理解。 解答时,首先需明确“风正”与“风顺”在字面意义上的区别。“风正”意指风势平稳,无狂风骤起,而“风顺”则侧重于表达风向有利,航行顺畅。接下来,我们需结合诗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