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897919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司诵读之《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共20张PPT)

日期:2025-02-2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9次 大小:1783632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
  • cover
(课件网)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 2.疏通诗歌大意,学习诗歌的表达技巧。 3.体会诗歌情感,提高诗歌审美鉴赏能力。 重点 难点 学习目标 以声传情 壹 朗读诗歌,注意字音、节奏、情感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xiáng lú zhēng lè 知人论世 贰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多次从军边塞出任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长安历任中书舍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终于礼部尚书衔。 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尤以七言绝句和边塞诗著称。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 代表作有《送辽阳使还军》《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简介 思想内容: 1. 描写边塞的奇特风景。 2. 表现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或壮志难酬的愤懑。 3. 反映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艰苦生活。 4. 表现征人思乡、闺中念远的边愁。 知识链接———边塞诗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贞元元年(785)起,李益佐灵州大都督杜希全军幕,约四五年之久,诗当作于此时。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写作背景 受降城 领悟诗意 叁 梳理诗意 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学悟诗法 肆 1.诗歌的前两句使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2.全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 学悟诗法 3.请结合“一夜征人尽望乡”,分析诗歌情感。 诗歌的前两句使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意象:沙 、 月 “似雪”大漠、“如霜”月色,描绘了一幅大漠月夜图。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峰前的沙漠如同白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描绘了一幅荒凉凄冷的大漠月夜图,表现诗人此时心境的悲凉。。 全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有什么作用? ②运用了视听结合的表现手法,眼前的大漠月夜图和耳边传来的悠悠笛声,都衬托出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做铺垫。 ①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凉和月色的凄冷,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为下文思乡做铺垫; 请结合“一夜征人尽望乡”,分析诗歌情感。 征人原已思乡,今闻悠扬哀怨的笛声从家乡那边飘来,便无不回头“望乡”。虽然什么也看不见,但心中有了着落、有了依靠。表达了包括吹笛人在内的戍边战士浓烈的乡思与心中的孤独、哀愁之情。 “一夜”写出了征人望乡时间之长。 “尽”字又道出了他们无一例外都在望乡,充分表现了征人思乡之情切。 “望”字真可谓是用到极致了,“望”字照应“不知何处”。 直接抒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扩展鉴赏 伍 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 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 又逐春风到洛城①。 【注】①洛城:洛阳,诗人家乡在洛阳附近。 1.本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春意阑珊的暮春图,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示例: 雨后初晴,细雨冲刷过的柳树苍翠欲滴,残花凋谢落尽,黄莺在枝头啼鸣。表现了作者心中的哀愁。 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 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