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元主题写作素材与运用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多样的文化”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为“品读经典作品,感受多样文化”,属于“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包括小说在内的优秀文学作品,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了解若干国家和民族在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面貌,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养成开放心态。 阅读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认识所读作品的地位和价值并尝试探讨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共同话题和文化差异在当今开放的世界尤为重要,因而“尊重文化多样性”以及进而拓展的“文化自信”则成为高考作文考查点之一。以2023年新课标I卷作文为例,题目列举了“好的故事”在不同情境的不同作用,由小及大,“表达沟通—改变个人命运—展现民族形象”引导学生在讲好个人故事之外思考中国故事的力量,进而树立文化自信。 1.曾国藩:适应环境的“血性意志”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晚清第一名臣”,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他的文化性格是由湖湘文化决定的,这种文化受到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性格特征。曾国藩的性格包括倔强、忍耐、吃苦耐劳等,这些都是湖湘文化性格的体现。同时,他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长期熏陶,特别是在理学观念方面。曾国藩成功地将湖湘文化的坚韧性格和儒家思想的儒雅与教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适应当时环境的“血性意志”和性格特征。 2.鲁迅:《拿来主义》 鲁迅《拿来主义》一文,批判了当时国民党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的论点。该文在今天依然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启示我们今天传承传统文化,依旧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独特的布局构造彰显出华夏子民的高超智慧和审美意趣,为世界人民瞩目敬仰。 4.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精神品质》 大国工匠是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精神动力。这是一种改变世界的力量,是中华儿女书写的独属于自己的精神面貌! 5.屈原:忧国忧民的民族精神 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百折不挠追求到“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的刚毅勇敢气节,从“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情怀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视死如归精神,无不体现出屈原对国家对人民最纯粹、最深沉、最浓郁、最悲壮的爱。这份精神是独属于华夏人民的,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坚守,亦是能展现于世界的令所有华夏儿女自豪的文化传承。 1.在文学革命酝酿和发动初期,发难者直接从外国文学运动中受到启发。 1916年,正在美国留学的胡适,曾经非常注意当时欧美诗坛的意象主义运动,认为意象派对西方传统诗歌繁绵堆砌风气的反叛及其形式上追求具体性、运用日常口语等主张,与他自己的主张多相似之处,正是在意象派的启发下,他写出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章八事”,胡适还引发了意象派诗人庞德关于诗歌要靠具体意象的主张,提出要写“具体性”,“能引起鲜明扑人的影象”的“新诗”,倡为白话新诗运动。陈独秀写的《文学革命论》也开宗明义,号召要以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学变革运动为楷模,发动中国的文学革命,其“三大主义”中所要求建设的“国民文学”、“写实文学”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