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三首》知识清单 一、课文概述 《古诗三首》包含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和宋代诗人卢钺的《雪梅》。这三首诗从不同角度描绘了自然景色,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诗人的独特情感,展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 二、字词积累 (一)易错字音 1. “暮(mù)江吟”的“暮”不能读成“mò”。 2. “只(zhǐ)缘身在此山中”的“只”是多音字,在此处读“zhǐ”,不要误读为“zhī”。 3. “梅雪争春未肯降(xiáng)”的“降”表示“服输”时读“xiáng”,注意与“jiàng”(降落)区分。 (二)易错字形 1. “残阳”的“残”,右边是“戋”,不要写成“戈”。 2. “庐山”的“庐”,广字头下面是“户”,不要写成“卢”。 3. “缘”字右半部分的笔画较多,注意书写顺序,右上部分是“彖”,不要写错。 (三)重点词语解释 1. 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暮,傍晚。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 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3. 瑟瑟: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4. 可怜:可爱。 5. 真珠:即珍珠。 6.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7.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8.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9. 缘:因为;由于。 10. 降(xiáng):服输。 11. 骚人:诗人。 12. 阁笔:放下笔。阁,同“搁”,放下。 13. 评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14. 逊:不及;比不上。 三、诗句理解与赏析 (一)《暮江吟》 1.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1)画面描绘: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柔和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波光粼粼。由于江水受光的角度不同,一半江水呈现出青绿色,另一半江水则被夕阳映照得红彤彤的。 (2)修辞手法及作用: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夕阳余晖比作“铺”在江面上的锦缎,形象地写出了残阳的柔和与江水的平静。同时“半江瑟瑟半江红”通过颜色的对比,生动地描绘出江水在夕阳映照下的奇妙景象,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 (3)情感表达:诗人通过描写暮江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画面描绘:九月初三的夜晚是多么可爱啊,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剔透的露珠,在月光的映照下,就像一颗颗圆润的珍珠。而弯弯的月亮恰似一张精致的弓挂在天空。 (2)修辞手法及作用:这里把“露”比作“真珠”,把“月”比作“弓”,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露珠的圆润可爱和新月的弯弯形状,营造出了一种清新、幽静的意境。 (3)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秋夜露珠和新月的描写,流露出对大自然美景的陶醉和欣喜之情。 (二)《题西林壁》 1.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画面描绘: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高耸入云。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 (2)写作手法及作用:这两句诗运用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从不同角度描写庐山的景色,生动地展现了庐山雄伟壮观、姿态万千的特点,让读者对庐山的全貌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2.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哲理内涵:这两句诗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即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只有摆脱主观成见,从多个角度全面地观察事物,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 (2)生活实例:比如在学习中,有时候我们会因为自己的思维定式而无法理解某个知识点,当我们听取了老师或同学从不同角度的讲解后,才恍然大悟。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的立场而对他人产生误解,当我们换位思考后,才能真正理解他人的行为。 (三)《雪梅》 1. “梅雪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