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14621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课件(共19张PPT)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日期:2024-12-2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2次 大小:1163489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第三,课件,九年级,编版,语文部,学年
  • cover
(课件网)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 为吕叔潜赋 了解《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的内容及语言特色。 学习并掌握赏析诗句的方法和步骤。 感悟“感时伤———诗的特点。 1 2 3 古诗中诗人常借月亮表达情感,你知道月亮在这些诗中的寓意吗? 以月圆比喻人团圆,望月怀远,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乡。《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用“月”烘托边塞雄浑壮阔的意境,蕴含戍边人的思念、孤独与悲愁。《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借永恒的月,可表达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的感叹、悲伤与无奈。《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王昌龄 李白 王维 月亮可以营造宁静清幽的意境,表达诗人平和的心境。《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存世。 据词题可知,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 起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昚(shèn)(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乾道元年(1165年),作者上赵昚《美芹十论》;乾道六年(1170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议》,七年之内,连同另两篇,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zhuó héng pī suō chónɡ zhuǎn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中秋圆月 嫦娥 暗示时光的流逝 词牌名 词题 译文: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上片巧用神话,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情怀。月轮转动,暗示时光流逝。辛弃疾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而白发已多,面对明月,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砍 月中的桂树婀娜婆娑 译文: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下片运用想象,揭示主旨。作者乘风飞去,到万里高空看祖国山河,月桂的婆娑却遮蔽了月光,朝廷中那些阻碍北伐的人,不正像这月桂吗?问月的情趣与隐喻的含意融为一体,强烈地表现了词人渴望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 2.诗人为什么问嫦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1.赏析“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磨过的镜子一般明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以金波四射的转轮比月之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明月的光辉,抒发作者对月的情怀。 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月宫的桂树和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借以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