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月 夜 沈尹默 导入新课 第一节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 第二节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他积极倡导新诗,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也是新诗启蒙时期著名的诗人。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整体感知———作家作品 《月夜》写于1917年,发表于1918年1月出版的《新青年》四卷一号上,从时代背景来看,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整体感知———创作背景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整体感知———创作背景 新 诗 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又称为白话诗、自由诗、现代诗、“白话韵文” “国语的韵文”。 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散文诗。 概念 形式 整体感知———文体知识 形式新:与旧体诗相比,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自由,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律。 语言新: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外语语法。 观念新:追求个性和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和见解。 特点 整体感知———文体知识 多音字 ( )吹着 ( )着落 ( )着急 ( )高着儿 着 zhe zhuó zháo zhāo 下棋时下出的高明的着数;泛指好办法、好主意。 串句记忆法:你这着(zhāo)儿真绝,让他干着(zháo)急,又无法着(zhuó)手应付,心里老是悬着(zhe)。 整体感知———字词清单 形近字 霜( ) 孀( ) 下霜 遗孀 shuānɡ shuānɡ 株( ) 姝( ) 一株 名姝 zhū shū 以义辨形 株:多与植物相关。 姝:美好;美女。 整体感知———字词清单 词语集注 霜风 刺骨的寒风。 顶 表示程度最高。 整体感知———字词清单 划分朗读节奏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韵律节奏:全诗每句均以虚词“着”字结尾,形成统一的结构韵律,构成反复,并通过第三、四句句式的短长变化,带动诗歌的节奏,读来错落有致。 同学们,先来给文章划分一下朗读节奏吧。 整体感知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第三节 月 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动静结合 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分别写动态的“霜风”、静态的“月光”,“呼呼”“明明”两个叠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