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26168

三下《防止上当受骗》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12 科目: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5次 大小:4198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三下,防止上当受骗,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 cover
《防止上当受骗》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增强学生对诈骗行为的警惕性和敏感性,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诚实守信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基石,而防范诈骗是维护自身权益和社会和谐的必要举措。 (二)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学生能够了解常见诈骗手段的类型、特点和运作方式,如网络诈骗、电信诈骗、街头诈骗等。 2. 掌握识别诈骗行为的关键方法和技巧,如核实信息来源、分析利益诱惑、观察对方言行举止等,并学会在遭遇诈骗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如及时报警、保留证据、寻求帮助等。 (三)核心素养目标 1.信息辨析素养:培养学生对各类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准确辨析的能力,使其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中识别出诈骗信息,避免陷入骗局。 2.情绪管理能力:帮助学生在面对诈骗诱惑或疑似诈骗情境时,保持冷静和理智,克服恐惧、贪婪、轻信等不良情绪的干扰,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3.问题解决能力:引导学生在遭遇诈骗事件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迅速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并积极采取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和危害。 4.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对诈骗现象的深入了解和防范方法的学习,提高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适应能力和安全防范意识,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诈骗行为的多样性和危害性,提高对诈骗的防范意识。 2. 详细介绍常见诈骗手段的特征和识别方法,使学生能够准确辨别各类诈骗行为。 (二)教学难点 1. 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的防范方法,有效识别和抵御各种隐蔽性强、变化多端的诈骗手段。 2. 培养学生在面对诈骗时不仅能够保护自己,还能积极提醒和帮助他人避免上当受骗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 四、教学准备 1. 收集大量与各类诈骗案例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如网络诈骗中虚假购物网站的页面截图、电信诈骗的通话录音、街头诈骗的监控视频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2. 准备一些写有不同诈骗场景和应对措施的卡片,用于课堂互动游戏环节。 3. 准备纸张、笔等文具,以便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书写环节使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5 分钟) 播放一段引人深思的视频,视频内容展示多个不同类型诈骗案件的片段,包括大学生陷入网络刷单骗局导致钱财受损、老人被电话诈骗骗走养老钱后悲痛欲绝、市民在街头遭遇假和尚诈骗等场景。播放完毕后,教师提问: “同学们,刚刚我们看了一段令人震惊的视频,大家在视频里都看到了哪些诈骗场景呀?”(引导学生回忆视频内容) “看到这些受害者的遭遇,你们有什么感受呢?是不是觉得诈骗行为非常可恶,而且很容易让人陷入困境?”(引导学生感受诈骗的危害性) “你们自己或者身边的人有没有听说过类似的上当受骗经历呢?”(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引出课题)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受害者的表情、神态以及诈骗者的手段等细节,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诈骗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2. 讲授新课(35 分钟) (1)诈骗的“陷阱”大观园(15 分钟) 结合视频内容和教材,教师讲解:“同学们,我们看到视频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诈骗手段,这就像一个充满危险的陷阱大观园,稍有不慎就可能掉进去。”教师展示一些常见诈骗场景的图片,如网络诈骗中的虚假中奖信息、电信诈骗中的冒充公检法诈骗、街头诈骗中的换钱骗局等,边展示边提问: “同学们,看看这些图片,你们能说一说这里展示的是哪种诈骗形式吗?”(考查学生对常见诈骗形式的认知) “那你们知道这些诈骗形式都有什么特点吗?比如它们是怎么骗到人的?”(引导学生分析常见诈骗形式的特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