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背诵诗歌。 2. 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 题意义。 3. 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4. 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 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我们的目标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是东 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由于作者 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 《楚辞》的传统, 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 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 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 品》评价道:“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我来介绍作品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1、失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如《今日良宴会》、《生年 不满百》("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年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 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驱车上东门行》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2、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如《西北有高楼》感叹知音难 逢。《明月皎夜光》写朋友离我而去。 3、游子思妇们离别相思之苦。 《涉江采芙蓉》、《行行重行 行》、《青青河畔草》。 我来介绍作品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 上层士流结党标榜,"切选举、盗荣宠者不可胜数也,羡慕者 并驱而追之,悠悠皆是,孰能不然乎 "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 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只得奔走交游。他们离乡背井,辞 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无罪无辜,而亡命是效”。 然而往往一事无成,落得满腹牢骚和乡愁。 《古诗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写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相思之 情,从侧面反映了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我来介绍背景 涉江采芙蓉:渡过江水去采那朵莲花 荷花,又称莲花,古人也名之为藕花、芙蓉、菡萏、净友、 芰荷等。以荷入文者,有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 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 范,且已成定说。以荷入词者,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常 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 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此以荷花喻意境之静谧悠闲。由 以上几例分析可以见出:荷花更多被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 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 己来解释题冒 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我来读诗歌 wèi 渡过江水去采那朵莲花,兰草生长的 沼泽地长满芳草。 采了莲花要送给谁呢 想要送给那远 方的爱人。 回头望望远处的故乡,却又长路漫漫 无边无际。 漂泊异乡两地相思,在思念的愁苦中 忧伤以致终老。 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我来翻译诗歌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思考:这两句诗有哪些意象 描述了怎样的情景 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芙蓉”“兰泽” "芳草”等意象。 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营造的是轻松 欢快的氛围。 “芙蓉”“兰泽” “芳草”等意象,表达出诗人情怀的 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我来赏读诗歌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思考:这两句用了什么手法 你从“远道”一词 品出什么 设 问 。 “远道”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一些消息。把人物放在 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独自怀远的忧伤,正具 有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