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 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有“亚 圣”之称,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主张以 “仁政”治理天下,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 思 想 。 至圣:孔子。 走近作者 相依为命。母亲非常重视对儿子的教育, 孟母三迁孟母断织 曾经因为居住环境影响儿子的学习而三次搬家,最后搬 到一个学堂附近才较为满意。后来孟子在求学中途十分 贪玩,孟母便剪断织布机上的线,告诫他说:“子之废 学,若吾断斯织也。”孟子牢记母亲不要半途而废的教 诲,立志成才。 (一)儒学亚圣:孟子 孟子幼时父亲便去世,与母亲 童年 决定去孔子的家乡陬 (zōu) 邑(今山东曲阜东南) 学习。一般认为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徒弟。 通过学习,孟子越发崇拜孔子和他的学说,于是立 志发展孔子的儒家思想。 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 青年 成年 以后 孟子醉心研究,终于取得成就,小有名气。邹国和 鲁国的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治国之道。可惜邹、鲁这样 的小国难以实现孟子“仁政”的抱负,他决定带着弟子 前往大国齐国。但齐国并不采纳孟子的思想,于是孟子 开始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政”思想,却处处碰壁,最 后他回到邹国,决定著书立说,成就名垂千古的《孟子》 一 书 。 52岁左右 大约45岁之前 奔赴魏国 游说齐宋 早年受教 二度奔齐 再游宋国 60岁左右 60多岁 54岁左右 离宋赴鲁 道,即孟子主张的“仁政”思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鄙 國 亚 聖 上 孟 畅 謂 本章及后面的两章均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分别出自《公孙丑下》《滕文公下》和《告子下》。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 时,各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统治者“庖(páo) 有肥肉,厩(jiù) 有肥马”,而人民却 “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 (xù) 妻子,乐岁终身苦,凶 年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 统治者重视人民的作用,主张施行“仁政”“王道”。 出处 背景 主张 写作背量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和。三里之城,七里 外城。 地理上的有利条件。 内城。 之郭,环而攻之而 不胜。夫 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 围。 表 转折,却。 句首发语词。 矣 ,然 而不 胜 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样却。 这。 疏通文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等。 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 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 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 内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 取胜。 (采用)包围(的方式)攻打它, 一定得到了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虽然)这样却不能取胜, 是因为有利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的地理形势。 城 墙 。 护城河。 坚韧,锋利。 粮 食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 充 足 。 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非不多 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放弃。离开。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 凭,靠。 巩 固 。 震 摄 。 以兵革之利。 武器的锐利。 【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 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供给和储备) 不是不充足,(但守城的一方)弃城而逃走,这 (是因为)地理上的有利条件比不上内部人民团结 一致。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 方)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 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精良。 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