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27407

《时、分、秒——时、分、秒》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西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日期:2025-04-28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8次 大小:1871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时、分、秒——时、分、秒,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师大,数学
  • cover
《时、分、秒———时、分、秒》教学设计—西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 1 时 = 60 分,1 分 = 60 秒,能正确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 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体验这些时间单位的长短,如感知 1 分钟能做哪些事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体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让学生经历时、分、秒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让学生感受时间的宝贵,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和秒针,理解时、分、秒之间的进率关系,即 1 时 = 60 分,1 分 = 60 秒。 掌握认读钟面上时刻的方法,能够准确地读出几时几分,如 3 时 25 分等。 教学难点 建立 1 分钟和 1 秒钟时间长短的准确观念,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活动深刻感受这些时间单位的实际时长,如体会 1 秒钟的短暂和 1 分钟内可以完成的任务量。 理解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计算经过时间等,培养学生的时间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操作法、小组合作法、体验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故事引入 教师讲述:“同学们,在一个美丽的森林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有一天,森林里要举办一场盛大的音乐会,小动物们都特别兴奋。可是,小松鼠却因为睡过头差点错过了音乐会。它非常后悔,心想:要是我能更好地把握时间就好了。大家想不想帮助小松鼠学会认识时间呢?” 通过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帮助小动物的热情,同时自然地引出时间的话题,体现教师从学生喜爱的故事情境入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二)探究新知 认识钟面 教师拿出一个大的时钟模型,向学生展示:“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时钟。大家仔细观察钟面,看看上面都有什么呢?” 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分针和秒针的特点,如时针最短最粗,分针比时针长一些,秒针最细最长且走得最快。 教师接着问:“钟面上还有什么呢?” 引导学生发现钟面上的数字 1 - 12,以及大格和小格。教师介绍:“钟面上一共有 12 个大格,每个大格里面又有 5 个小格。” 并让学生数一数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学生数完后,教师总结:“钟面上一共有 60 个小格。” 给学生发放小的时钟模型,让学生自己观察和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对有疑问的学生进行耐心解答,如:“你看,这个短的针就是时针,它走得最慢哦。” 体现教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 认识时、分、秒 教师拨动时钟模型的时针,同时说:“时针走一大格就是 1 小时。” 然后让学生跟着说几遍,加深印象。 教师接着拨动分针,说:“分针走一小格是 1 分钟,走一大格呢?”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分针走一大格是 5 分钟。那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钟呢?” 让学生观察分针走一圈时针的变化,从而得出 1 时 = 60 分。 教师再拨动秒针,说:“秒针走一小格是 1 秒钟,走一圈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秒针走一圈是 60 秒,也就是 1 分钟,所以 1 分 = 60 秒。” 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秒针走动的声音,感受 1 秒钟的长短,然后问学生:“1 秒钟的时间是不是很短啊?在这 1 秒钟里,你能想到什么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如 “我能眨一下眼睛”“我能拍一下手” 等。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 1 分钟的体验活动,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